新华网福州5月22日电(记者胡苏)这里有数不清的生物种类,也带来了与日俱增的旅游者。作为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福建武夷山合理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走出了一条旅游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道路。
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记者最近走访了有“生物王国”之称的武夷山。
横亘福建西北部的武夷山拥有植物物种3728种,动物种类5110种,其中已定名的昆虫4635种,被中外学者称为“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鸟类天堂”、“蛇的王国”、“昆虫世界”。
1999年,武夷山被评为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跃成为世界级的旅游胜地之一。随之而来,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摆在了武夷山人面前。
早在1979年,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已成立。长期以来,武夷山按照保护要求,将自然保护区与旅游景区严格区分。目前,除相关科学考察、实验需要外,保护区50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禁止游客进入。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党工委书记余泽岚说:“自始至终,我们头脑里都保持着一种强烈的意识,只有保护好生态和文化遗产资源,这里的旅游事业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
为了避免自然、文化双遗产这块“金字招牌”被盲目的经济利益侵蚀,武夷山景区管委会还专门成立了“世遗保护局”,制定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并先后从自然保护区内迁出原住民1000多户。
2003年,武夷山将境内九曲溪上游的2个伐木场关闭,近千名伐木工人全部转移为旅游业从业人员。“事实上,正是由于原生态得到了完整保护,武夷山的旅游业才越来越兴旺,”武夷山市旅游局局长季河兵表示。
据统计,2006年武夷山接待游客突破443万人次,同比增长18.07%,旅游总收入超过全市GDP总量的50%;今年一季度,游客总人次134.03万,同比增幅超过了15个百分点。
前来武夷山考察的韩国旅游业者金弘武说,在武夷山每天听到各种鸟儿的叫声,看到无数叫不出名字的昆虫,呼吸着令人心醉的空气,“我终于知道了武夷山对旅游者的诱惑力有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