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昔日敲诈勒索的“恶少”,来给同学们讲如何防范敲诈了!这让昨天下午顾村中学二(7)班的班会变得非同寻常……
现场“敲诈”配话外音
来自上海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宝山顾村工作站的社工王鼎成了今天的老师,在他引导下,前“恶少”阿进和号子(化名)和同学们开展了几轮互动。
当表演到一个同学被包围,而其他同学则侧目而过时,真正的问题暴露了:多数同学会选择“掉头就走”,因为他们怕惹火上身;“恶少”因此就更猖狂了。最后,围观的同学们被社工老师发动起来,去合力援助这位受敲诈的同学。壮大了的声势,一下就把“恶少”镇住了,他们的旁白是:撤,转移阵地吧!这时,同学们都欢呼雀跃起来。
至此,号子点出了“恶少”最怕的武器:同学们团结起来。
互动示范效果明显
“这样的班会还真是头一回,让有过切身经历的学生来讲课,很贴近,很生动。”课后多数同学对记者说,虽然现在敲诈勒索的现象不是很多,但上这样的课还是很有意义,让我们意识到防范的力量其实就在集体中。
社工王鼎对记者说,“恶少”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校和社区,这次班会,是学校和社工共同探索的一个做法。单纯的说教效果不是很好,要让他们参与、体验。而请“过来人”一起来互动,了解彼此的心理状态,起到的作用更好。对这些转化过来的青少年来说,这也是一次体验成长的经历。王鼎说,经过调查发现,只有20%的“恶少”是出于经济原因而敲诈学生,更重要的原因是家庭、心理等因素所造成的“诉求无法满足,意愿无法表达”的问题,社工花了半年的时间,才和号子他们熟悉起来,并最终把他们请进了教室,和学生面对面。
昔日“恶少”变团干部
今年20岁的号子,现在已经是社区阳光部落团支部书记。他原来也是顾村中学的学生,曾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恶少”。在待业的时候联系上社工,并参加了几次活动后,他发现这里有他喜欢的运动,和社工的交流也很平等、随意,于是渐渐走进了社区阳光部落,成了社工们的助手。
专家点评
意义不仅是教会防范
“社工带着曾经有过不良行为青年,和在校学生互动,其意义还不止为他们传授防范‘恶少’的方法”,上海大学社会学专家胡申生教授接受本报采访时说,这样的活动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更多的学生从“不良少年”转变的过程中树立一种正确的善恶观:不该追求一时欺负人时的“神气”,而应该学会真正和身边的人沟通。顾村社工的做法很值得提倡,他们担负起了法律和道德未能达到的边缘地带,为社区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矫正和帮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记者俞丽辉)
(来源:上海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