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让孩子们参加一些有益的体育锻炼利于健康成长。
这样沉溺于电游的孩子难免会夜间梦游。(新华社资料图片)
故事叙述
一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在小姑的婚宴上饱餐一顿后,回到家里,孩子就早早地上床睡觉了。我和妻子坐在客厅看电视节目。夜已深沉,突然,3岁的儿子猛地从床上站起,一声不响,直愣愣地走到装玩具的柜子前,把他的玩具全扒拉出来,然后又十分有规律地把玩具再放回柜子里,转头回到床上睡觉了。
第二天我问孩子:“昨夜你干了些什么?”孩子睁大双眼:“我没干什么呀?”看孩子精神良好,一切正常,我们也没大在意。
没想到,过了几天,也是半夜时分,我们被一种开门的声音惊醒:只见孩子正要打开房门,妻子起来见孩子要去外面,便不顾一切地大喊道:“儿子!你要去哪儿?”
大概是尖厉嗓音把孩子吓住了,只见孩子突然跌倒在地下,“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我们连忙上前把孩子抱起,只见孩子的后脑勺跌破了一道小口,殷红的鲜血流了出来。后咨询医生,医生说这是孩子在梦游。
梦游是常见的生理现象
听了医生的介绍,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我的儿子怎会患上这种神经病?
医生安慰说,其实,如果见到这样的画面,父母首先应该冷静,孩子只是梦游而已,孩子的梦游不是病,更没有得神经病。如果说做梦是大脑皮层中思维痕迹的再现,那么,夜间梦游则是大脑皮层中、支配肌肉活动的神经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特殊行为。
过去,当人们对梦游真相不了解时,常被“鬼勾魂魄”之类的言词所迷惑。其实,从睡眠生理学角度来看,梦游仍然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睡眠本身就是大脑皮层抑制扩散的结果,在抑制过程中,皮层中仍有一些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特别是那些支配肌肉活动的神经细胞,一旦兴奋,便促使肌肉收缩和舒张,去完成平时经常反复做的、熟悉的动作,如开门、扫地、搬凳子等,这在生理学上称为“动力定型”,也可以说是习以为常的一种表现形式。
梦游儿童的行为特点
我听了立即向医生请教,是否所有梦游的孩子都有相似特征?
医生笑了笑说:所有的梦游孩子,他们梦游时活动的范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梦游所需时间的长短却各不相同,大都是以完成特定的“任务”而定。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儿童有时候晚上入睡后不久突然坐起来,睁开双眼,呆呆地茫然望着前面,一会儿又躺下来睡着了。有时也会走下床来,在房子里走来走去,东摸摸、西摸摸甚至翻箱倒柜。或者重复白天的一些活动,极个别的还可能走出室外,进行一些较为复杂的活动,如洗衣服、做家务等,过一会儿他又走回床上睡觉。第二天问他,他完全记不起来,这就是“梦游”现象。
所以,梦游时孩子的神志是不完全清醒的,有时从表面看他们的动作行为似乎很有目的性,能主动避开危险和障碍,但患者当时的神色与清醒时却有明显的不同,双眼时闭时开,步态不稳,跌跌撞撞,面无表情,默默不语,轻声唤之毫无反应,仍然我行我素。
梦游儿童的特性表现
1.这类儿童情绪不稳定,其梦游常在精神刺激或紧张状态下发生。
2.梦游时在熟悉的环境中行走自如,能避开障碍物,但说话不连贯。
3.醒后对梦游的情景没有记忆。
这时妻子问医生:“是否所有的孩子都有梦游的经历?”
医生笑了笑说:那倒不是。“梦游”与“梦魇”一样,都是睡眠障碍的表现,不属于“做梦”的范畴。它多发于慢性睡眠时期的深睡阶段,有时在成人也偶尔可见。据研究,梦游在年少人群中并不少见,据统计,约1.5%~8.6%的儿童有过梦游的历史,其中男孩较多,尤其是15岁以前的儿童。
孩子梦游的主要原因
孩子过于疲劳;在睡前看了令精神紧张激动的电影、电视,听了恐怖离奇的故事;睡前和别人吵架、受委屈或遭到责骂;晚饭吃得过饱、睡眠过迟、枕头过高或过低,还有长蛔虫,都有可能诱发梦游。
经医生这么一说,我想起了孩子那天初次梦游,正好是在参加弟弟婚宴回来的那个晚上。
家长如何对待有梦游的孩子?
医生说:孩子梦游倒也不必大惊慌。如果是偶尔发生梦游,也不需要治疗。但如果频繁发生,就得治疗了。当然,由于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治疗时必须由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医生相互配合,才会使治疗取得的疗效巩固下来,单靠药物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医生提示,孩子发生梦游,关键是家长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千万不要惊醒孩子,而应迅速地、悄悄地帮助孩子脱离险境。为了防止孩子在梦游时出现碰伤、跌伤、烫伤甚至触电等意外,可在家里的阳台上设置防护栏网;在睡觉前锁好通向阳台和室外的门,处理好孩子能触摸到的电源及容易给孩子造成伤害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