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充满“明星政治家”风范的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将告别他熟悉已久的唐宁街10号,为长达10年的执政生涯画上句号;同一天,财政大臣戈登·布朗将接替首相职位,成为唐宁街10号的新主人,为此他已足足等待了10年。
“布朗就要接管英国了,但他是谁?”5月10日,《国际先驱论坛报》的一篇报道用了这样的标题。是的,布朗是谁?就是总站在布莱尔背后脸色阴沉、皱着眉头的那个男人吗?他的性格如何?有着怎样的经历?哪些政见主张?治理国家能力怎样?秉持什么外交政策?对于这个即将成为英国首相的男人,世人还存在太多的疑问。
1 谁是布朗
英国媒体一直用“阴沉”这个词来形容布朗,对布朗的口诛笔伐从他的头皮屑到管理方式不一而足。
尽管这么多年他一直被视作布莱尔的接班人,但是对于许多人来说,他仍然是一个谜,人们对他的政治观点和政治倾向知之甚少。“总的来说,下一位首相是一张白纸。”《泰晤士报》社论中写道,“未来几周内,或许他应当着手填一些细节进去。”
最新一期《时代》欧洲版在封面文章中如此描述布朗:“布朗思维敏捷但不善言词,他更关注重大思想而不是其个人魅力。他擅长分析但是缺乏内省,有时太陷于对重大问题的沉思从而忽视了一些生活细节,比如忘记系好领带,忘记从袜子里抽出裤管,甚至看到一个同僚竟熟视无睹。”
从他坐在议会长椅上的身体语言来看,布朗显得阴郁,躁动不安,甚至给人阴谋家的感觉。布朗在英国财政部的前同事安德鲁·坦布尔将布朗的管理风格称为“斯大林式”。一位政府官员说,布莱尔很难和人吵起来,但如果布朗和谁“顶”上了,他就会像头受伤的熊一样无礼。
“若想在内阁同僚中找人喝上一杯,戈登肯定是你最后才想到的一位。”英国前教育大臣莫里斯说。英国著名歌星兼社会活动家鲍勃·格尔多夫在为非洲募捐时成为布朗的亲密朋友。但是即便是他也觉得两人间的友谊有很多局限性。“跟他在酒吧待一夜容不容易?答案是:不容易,他会觉得很闷。”格尔多夫说。
但布朗似乎并不在乎这些。也许正是因为自身能力的超凡脱俗,使得布朗在被媒体形容为“阴沉”时,很自信地说:“我认为,我们正在迈离那个明星政客主事的时代。在未来几年内,人们评判一个政治人物时,将主要看他的个人品格和他是否有处理大事的能力。”上月,布朗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回应道。
在布朗手下眼里,布朗的工作方法几乎带有传奇色彩。他总是在最后一刻才亮出自己的观点,而且不会马上付诸文字,即使非常重大的决策也只在公布前几天才会正式复印,从而使一些喜欢向外泄露消息的工作人员无从下手。
“布朗比布莱尔谨慎许多。布朗是那种总有所计划的人。他是一个对任何事情都深思熟虑的思想者。一旦他经过充分考虑,得出了结论,就确信自己不会错。”BBC电台有名的主持人詹姆斯·诺蒂说。诺蒂曾写过一本有关布莱尔和布朗的书。
2 左眼失明的“苏格兰神童”
英国经济历史学家里查德·霍尔特在他的一本书中说,布朗是“新的撒切尔夫人”,他和撒切尔夫人一样勤奋、聪明、孤傲、令人敬畏、缺点突出,但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布朗身上的这些特质,在其童年时代就日益显露出来。1951年2月20日,布朗出生于苏格兰格拉斯哥附近小镇柯科迪的一个牧师家庭。与英国现任首相布莱尔曾经是一名摇滚青年不同,布朗当年是一名书生气十足的苏格兰“神童”。十来岁时,布朗在玩橄榄球时受伤,左眼失明。现在他发表演讲时,必须用大号字体的讲稿。
但这丝毫不妨碍他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眼疾更增加了他奋斗的决心。12岁时,布朗就和哥哥约翰说服工党,允许他们在自己创办的报纸上刊登当时工党领袖哈罗德·威尔逊的一篇文章;16岁时,布朗进入苏格兰著名学府爱丁堡大学,成为当时英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24岁那年,布朗发表了自己所谓的“苏格兰红皮书”,俨然以英国首相的口气对苏格兰的状况进行分析;大学毕业后,布朗当过讲师、电视记者,31岁时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爱丁堡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1968年,17岁的布朗加入工党。1979年,布朗参加议员选举,但败在保守党候选人手上。4年后,布朗成功当选下议院议员,与另一位新当选的工党议员共用一个办公室,那人就是布莱尔,从此开始了与布莱尔20多年恩怨交织的交往。
年轻有为的布朗成为工党的希望之星,与布莱尔一起塑造了新工党的形象。但政治生涯中屡创辉煌的布朗,在感情生活上却一波三折。2000年结婚以前,他曾交过多个女友,但她们都因无法忍受他的工作狂态度离他而去。罗马尼亚流亡国王的长女玛格丽塔公主是其女友之一。她说:“我们曾有过浪漫的日子。我一直爱着他。但有一天我终于明白,我们无法相处,因为他心中除了政治,还是政治。”
布朗的私生活极为严谨,他当了财政大臣后,对英国公共开支控制得非常紧,一些英国人给他取了个绰号“铁公鸡大臣”,许多英国评论家还挖苦说,布朗惟一的情人是“审慎”。
直到2000年,将近50岁的布朗才与相恋6年的女友、公关经理萨拉·麦考利喜结连理。他们在一次筹款活动上邂逅,当时担任公关公司执行董事的萨拉主要负责为工党的活动拉赞助。
2001年12月28日,布朗夫妇喜得千金,但由于早产的缘故,这个孩子出生仅仅10天就因为脑溢血死亡。2003年,他们的第一个儿子约翰出生了,为他们带来了一丝安慰。
2006年夏天,他们的第二个儿子詹姆士·弗雷泽降生,但患有囊性纤维变性疾病——一种可能威胁生命的遗传病。这种病对肺等器官有严重影响,患者通常活不过40岁。布朗的朋友表示,女儿夭折、次子患病令布朗更加珍惜生活。
3 最成功的财政大臣
步入政坛后,布朗始终展现出不服输的性格,只要经过努力可以获得的职位,从不轻易放弃。1992年起,布朗出任影子内阁财政大臣,学习克林顿1992年带领美国民主党赢得大选、夺取政权的经验,终于与布莱尔一起在1997年带领工党赢得大选,由此成为布莱尔政府的财政大臣。至此一干就是10年,成为英国200年来任职时间最长的财政大臣。
英国历届政府中,财政大臣都是核心内阁成员之一,在经济问题上举足轻重。而布朗手中的权力更是大于以往任何一位财政大臣。为何如此?1994年,工党领袖史密斯突然去世。当时,在工党内部,布莱尔和布朗的实力旗鼓相当。为顾全大局,布朗作出让步,支持布莱尔竞选工党领袖,但条件是,一旦工党执政,财政大臣这一要职得由他出任,英国的经济政策也必须由他制订和控制。
“经济成就”成了布朗出任首相的最大资本。上任以来,布朗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在世界经济持续不景气的情况下,使英国经历了50年来最长久的经济增长期。
在布朗领导下,英国央行在货币政策上的独立性大增,从而使英国经济走出繁荣-泡沫-破碎的怪圈,通货膨胀率多年保持较低水准,经济平衡增长。
这位被称为“铁腕财政大臣”的“铁腕”,突出表现在他对英国加入欧元区问题的态度上。布莱尔和布朗在欧元问题上存在分歧:布莱尔认为,加入欧元区能给英国经济带来好处;布朗则一直坚持,加入欧元区意味着英国将永久放弃主宰自己国家经济命运的控制权。2003年6月,布朗向议会公布了财政部对英国是否加入欧元区的评估报告。该报告对五项经济指标进行测试后得出结论:英国加入欧元区的条件尚不成熟。英国广播公司当时的民意测验结果显示,有2/3的英国老百姓反对加入欧元区,赞成者不到1/4。
2007年5月11日,时任英国财政大臣的布朗公开发表讲话,表示将参选工党主席和政府首相。此话一出,台下立刻掌声一片,正如选前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英国人更希望布朗成为首相。不久前,布朗又推出了一系列相关措施来帮助养老金领取者、年轻的母亲和首次购房的群体,用“亲情牌”为工党赢得了选民的支持。
布朗不仅很受英国民众的支持,在工党内部也拥有良好的人脉。出任财政大臣后,他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小圈子。经过8年的经营,布朗已将财政部变成了一个针插不进、水泼不透的“独立王国”。
美联社记者佩斯利·多德日前撰文回顾布莱尔10年执政的光和影中,把伊拉克战争、“金钱换爵位”丑闻、伦敦公交系统爆炸、宗教族群对立加剧等阴暗面归于布莱尔一人名下,经济发展的荣耀则让布莱尔与布朗分享。
布朗的密友、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盛赞布朗的经济决策能力“举世无双”;前财政大臣哈特斯利则将布朗视为英国历史上“最成功的财政大臣”。
4 内政外交中的“三座大山”
首相的工作远比财政大臣复杂得多。出任首相一职后,在经济领域表现出超强才干的布朗,还能再次用成功证明自己吗?分析人士指出,如今布朗还需克服“三座大山”:摆脱布莱尔的负面遗产;树立新形象;击退保守党挑战。
5月17日,英国工党宣布,已获得党内353名议员中313人提名的英国现任财政大臣戈登·布朗成为新任工党领袖的惟一人选。当天,布朗展望了他执政后的施政重点。在内政方面,布朗说:“我最关心教育;我的首要任务将有关国家医疗服务系统;我的新挑战将有关廉价住房、建设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社区以及建立民众对民主政治的信心。我将为你们努力奋斗,这就是我。我将为全体英国人民尽我最大的努力。”
布朗承诺将赋予议会更大的权力,让公民们掌握自己的命运,结束“名人效应带动下的政治”。有英国媒体分析称,由于布朗接过的是布莱尔的剩余任期,他最重要的任务是在2009年的换届选举中率领工党第四次获胜。因此,为摆脱布莱尔甩给他的政治包袱,挽救工党下滑的人气,布朗必须展现出他与布莱尔的不同之处。
在对外关系上,布朗也想“告别旧时代”,首当其冲的就是英美关系。布朗在宣布参加工党主席竞选当天,他的竞选助手施仲宏就表示,布朗将带来自己的领导作风,暗示英美关系大的方面不会变,但有可能降温。施仲宏说:“你当然会见到不同的领导风格,因为布朗同布莱尔是两个不同的人。”
与英国历史上的任何领导人相比,布朗对美国知之更深,了解更多。他深入研究了美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多次到美国度假,购买美国最新的政治和经济书籍。不久前,他在接受采访当被问及是否认为布什是个可以合作的人,布朗不置可否:“布什总统是美国人民选出的领导人。我很高兴有机会跟他谈话……我认为英美关系是牢固的。”
伊拉克战争是布莱尔留给布朗的最大“包袱”。在当天的讲话中,布朗对今后的伊拉克政策也作出表态。“我们无法否认,公众对伊拉克事务的观点存在巨大分歧,”布朗说,“我相信我们处于一个新的阶段,这个国家的人民意识到我们有义务帮助新成立的伊拉克政府。”
此外,这位“与众不同”的布朗,还对中国了解甚多,尤其是经济方面。布朗曾多次访华,对中国很友好,对两国关系的未来也很乐观。他曾对中国媒体表示,他本人非常重视英中关系,英中两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有着良好的合作。他说,英国人民不仅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十分关注,对中国文化也抱有浓厚的兴趣,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加入了学习汉语的行列。
2005年2月,布朗作为英国财政大臣首次访问中国,访问期间,布朗对中国媒体说,中国的英语使用者人数将在20年内超过全世界母语为英语的人数。他补充道,这对英国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