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65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发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的经典文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宗明义地强调,文艺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这篇重要讲话,对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文艺的普及与提高、文艺的继承与革新、文艺的源与流、文艺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等一系列重要范畴,作出了深刻而精辟的论述。
| |
经历65年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的洗礼和检验,这些论述愈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与之一脉相承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文艺思想,以及党的十六大以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不断深化发展的文艺思想,都是对《讲话》精神的继承和创新。
重温《讲话》,感悟尤深。毛泽东文艺思想贯穿着唯物史观和辩证思维的红线,其核心价值观聚焦于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好文艺与生活、与人民的关系。指出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的源泉”;文艺创作理应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艺工作者要在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过程中,真正把自己的立足点和思想感情转移到人民大众方面来;文艺工作者只有真正深入到人民群众火热的实际生活中去,了解群众,熟悉群众,才能更好地反映群众生活;文艺工作者要从人民群众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出发,“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
这些论述,一直引领着中国革命文艺和进步文艺的发展。无论是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如火如荼的和平建设时期,文艺工作者响应人民和时代的召唤,通过各种艺术方式讴歌人民,昭示光明,凝聚力量,鼓舞人心,激励亿万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不懈奋斗。
重温《讲话》,意义尤重。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文艺的“引领”作用更加突出。文艺不仅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更是“时代进步的号角”。胡锦涛同志指出“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反映人民心声”,“一切受人民欢迎、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艺术作品,从本质上说,都必须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都必须在人民的伟大中获得艺术的伟大”。
从上世纪40年代中国进步文艺立足“普及”、着意“提高”,到新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立足“反映”、着意“引领”,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的新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也是对文艺工作者新的要求和期许。文化“化”人,文艺“养”心。只有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同步伐,关注人民的命运,踏准时代的鼓点,回应人民群众的创造,领会时代精神的本质,文艺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才能产生无愧于我们时代的精品力作。(仲呈祥)
(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