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看来,中国的农业高等教育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农业院校作为单科性大学,在招生、就业和办学资源等方面与一些综合性大学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里面既有农业院校发展不足的自身原因,也有学科的特点所带来的差异,更有人们对于农业院校的认识不够甚至偏见等原因。
“不过,我们欣喜地看到,迈入新世纪,这些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陈章良说,新一届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有关三农问题的,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农业高校也从中获益匪浅。”
“我们现在是充分地看清楚了农业的发展方向。”陈章良校长说。他表示,当前,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生物技术已成为解决全球粮食保障问题和发展中国家跨越发展的新途径,农业信息技术正在全面改造和装备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科学在学科分化、分工与更新的同时,正在走向新的联合。我国高等农业教育通过建立新型学科专业、用农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学科专业、整合资源产生交叉学科等措施,使传统农业专业衍生出许多新的专业。
中国农业大学一方面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使这些专业既掌握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紧跟生物科学、信息科学等高新技术发展的步伐,比如动物医学专业,已经从过去为畜牧业发展服务,扩展到公共卫生事业、社会预防医学、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等诸多领域。
另一方面,农大积极进行专业调整,开办了一批新专业。比如,近几年,葡萄酒因其营养性和保健性一路走俏,产销量逐年提高,但目前国内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研究开发能力弱等问题凸显出来。农大在2003年9月成立了葡萄酒专业,组建了葡萄与葡萄酒研究中心,并于2005年首次招收了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学生。这些专业已成为近年来招生的热点并且持续升温。
目前,中国农大学科实力不断提升,拥有19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八位;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农业工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等7个一级学科在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排名第一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生物学科。陈章良校长说,农大的生物学科专业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2005年生物类SCI收录论文数在全国排名第二。2002年,农大把生物技术与传统农学专业密切结合,将原作物学院、植保学院和园艺学院三个学院合并建立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育成的系列玉米、小麦品种等为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农大108玉米”年推广面积达到4000多万亩,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几年,不仅考生报考农大比较踊跃,就业也呈现了良好态势。陈章良校长说,农大2002年设立的生命科学实验班,2006年学生就业率为100%;生物工程专业作为一门解决农业、食品科学以及医学等领域的实用问题的交叉学科,近年来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越来越大,2005年、2006年毕业生就业率均接近100%。传统的养猪、种地行业随着现代化工厂模式的新型养殖场和种植场的建立,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需要越来越多的懂专业、会管理的高素质农业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