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袁隆平院士在与媒体记者见面会上,说是自己要“做一粒身体、精神、情感都健康的好种子(笔者称其“种子精神”)”(5月22日新华网 )。
袁隆平比喻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
| |
袁隆平的“种子精神”,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科学研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科学家的心中必须装着祖国和人民。一个人无论本事有多大,如果太自私,如果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没感情,就很难成就一番事业。人要正直、要乐观,要有感情。有了感情,才会为社会做一些事情、献一份爱心,这样才会有欣慰感。袁隆平说自己之所以一辈子潜心研究杂交水稻,源于年轻的时候,他曾亲眼看到5个饿死的人,倒在路边上、桥下面、田坎上,他们都是我们的同胞。这一点对他触动非常大,让他深切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民以食为天”,也深刻认识到,粮食是宝中之宝,没有粮食什么事情都谈不上。于是他便下定决心,一门心思研究水稻,研究杂交稻、超级杂交稻。从大的方面讲,为的就是让我们的国家富强起来,不受外人的欺侮;从小的方面讲,为的是把水稻的产量提上去,让我们大家都吃饱饭。
二是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在研究杂交水稻的实践中,袁隆平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要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热讽,害怕标新立异。科技创新既需要仁者的胸怀,智者的头脑,更需要勇者的胆识,志者的坚韧。要敢想敢做敢坚持,相信自己能够依靠科技的力量和自己的本事自主创新,做科技创新的领跑人。搞科研也象跳高一样,跳过一个高度,又有一个新的高度在等着你。
三是要埋头苦干,不畏艰辛。科学研究,从来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搞科学研究首先就要不怕挫折,怕挫折就不要搞研究了。搞任何事都有困难和挫折的,哪有那么一帆风顺的?挫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有屡败屡战的勇气和精神。遇到了挫折不放弃,而是注意从中汲取教训,继续向前走。他说自己搞杂交水稻研究,中间遇到的挫折和打击不少,但不悲观、不放弃,而是想办法去补救,最后都挺了过来。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或者失败,起决定作用的最终是顽强坚持的毅力。袁隆平的工作主要是在试验田,本来就是个苦活累活。特别是在水稻开花的时候,赤日炎炎之下,他和助手们每天都是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在田间劳作。越是打雷、刮大风、下大雨,越要到田里面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他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只要田里有稻子,每天都坚持下田坎。他们发现育种灵感,靠的是“知识加汗水”这个5个字。要在知识的土壤里,用汗水浇灌出灵感的花朵。
四是要淡薄名利,踏实做人。被世人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坦然面对获得国家以至世界顶尖的荣誉,说是越是出名就越要谦虚谨慎,越要夹着尾巴做人。他从没有想过要过奢华的生活,对物质的享受看得很淡,饮食以清淡和卫生为贵,衣服以朴素大方为主,他最贵的一套衣服也就800块钱。他认为:打扮得再好,也不见得高贵。生活俭朴的他,把国家奖励的钱大都用来搞科研。同时,还拿出1200万设立了“袁隆平农业科技基金奖”,用利息奖励在杂交水稻事业方面出类拔萃的人才。
袁隆平的“种子精神”,既是他搞杂交水稻研究的坚实思想基础,也是他做人的行为准则和做好人的精神法宝。既是他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的高度总结,也是对他人的深刻启迪和良好教益。
袁隆平这颗“健康的种子”,结出了令世人受益的“杂交水稻”这颗硕大无比的果实,其“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的“种子精神”,也为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因为当今,我们的科研工作者以及我们的社会,极度缺乏和亟待弥补的正是他这种身体、精神、情感尤其是精神和情感都健康的“种子精神”。
(本文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