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二环路立交桥鸟瞰资料照片
大唐芙蓉园美景醉人资料照片
西安变了!无论是外来的游人、客商,还是久居的市民、学子,西安的变化都汇聚成绚烂而独特的风景扑入您的眼中:独一无二的城墙景区、气势磅礴的大唐芙蓉园、古今交融的大雁塔北广场、庄重典雅的大明宫遗址,把古韵吟诵得有声有色,让人恍惚梦回盛唐长安。
“那天在大唐芙蓉园内,当一阵微风拂过柳叶,碧波涟漪远远地衬着紫云楼,恍如穿行在中国历史的悠悠隧道中。”因印象西安的一组照片而闻名的黄强,一有闲暇时间,依然会拿起相机,走上街头。从自己相机小小的取景框里他发现,“伴随着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西安的古都味道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浓了”。
品味西安的独特味道
“夕阳下的古城墙最能让人体会到古城的韵味。”这是一位加拿大游客的感慨。没有哪个老外能够抵挡住这座城墙的诱惑,绕着城墙转转,是所有来西安的老外都必然会去做的一件事。
如今,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西安古城墙连接了起来,并且不再孤独。站在绵延13.7公里的古城墙之上向内望,顺城巷已经全部打通,旁边的建筑也告别了过去的乱搭乱建、脏乱不堪,古色古香的青石路和雄伟的西安城墙、特色的仿古民居和谐交融,就连不少社区、楼宇也换上了金色铆钉的朱漆大门。向外看,碧绿的树林之间,护城河水若隐若现,环城公园里的老人孩子显得十分悠闲,远远地飘来阵阵秦腔,曲调时而直泻千里,时而委婉悠长。城墙、城河、环城公园、顺城巷构成了西安独一无二的景观,也让历史的遗迹变得生活味儿十足。
作为西安皇城复兴计划的开篇之作,计划投资60亿元的顺城巷改造尚未结束,更多的项目已经接踵而至。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的建设,形成了以体验唐长安文化为核心的系列景区,成为古城的一张新名片。2006年10月,在巍峨的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上演了一场名为“人文奥运·盛典西安”的大型文化活动,ICOMOS国际保护中心同期在此盛大揭牌……古香古色,但绝不萧条,绝不荒凉,曾被视为负担的历史遗迹所承载的古典传统借助科学的现代手段得到最酣畅的演绎和表达。大唐盛世的辉煌与荣耀、今日西安的朝气与活力、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与彰显有机地结合起来。
还有未来的大唐不夜城、大唐西市……紧紧抓住历史文化的精髓,却又不脱离现实与生活。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未来的西安必将是古韵新姿交相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
“每逢雨季,咱这儿的道路积水最深处要到1米多,居民用凳子搭桥才能出行。现在可好了,这里终于也要改造了。”家住金花路东窑坊棚户区的李大爷兴奋地说。东窑坊棚户区改造是西安市今年首个动工的棚户区改造项目,两年后,一个集商业、办公、住宅为一体的新型社区将出现在这里。
棚户区要变城市新社区
在西安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孙清云在报告中提出:“基本完成二环内棚户区改造,大力改善低收入群众的居住条件,力争五年内全部解决城区最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基本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这是西安市委、市政府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了8000多户居民拆迁安置遗留问题之后的又一个庄严承诺,激起了500位代表的阵阵掌声。
西安市二环以内棚户区主要集中在大明宫周边的道北地区和东窑坊、民乐园、顺城巷等地区,其他地方还有一些零星分布的棚户区。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很差,居住环境恶劣。如今,东窑坊棚户区改造项目已经启动,建成后的新型综合小区面积185万平方米,安置住宅16.2万平方米,幼儿园、医疗中心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2009年全面建成后,能从根本上改善棚户区的环境,提升百姓的生活质量。红星巷棚户区的拆迁工作已完成,这个曾经“逢雨必涝,遇涝必灾”的居民聚居点,将改造成为高档文化休闲项目,围绕文艺展示表演,发展流行用品商业店铺、影音制品、品位咖啡店等文化消费产业和一室一厅的住宅项目;内街以四合院布局发展特色餐饮和酒吧文化,分铺经营。“相信今日的棚户区,将很快变成新型的城市社区,我们将安居生活,未来的古城西安,也将更加和谐、更加美好!”古大妈说。
“居者有其屋”是每个人的梦想。但对于城市中那些家庭收入低、居住条件困难的人群来说,实现这个梦想似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如今,这些人们有了实现梦想的机会。残疾人刘小艳就是首批受益的市民,廉租房建设为她提供了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干净明亮、设施齐备的新楼房。今年,西安还将计划筹集廉租住房资金2500万元,发放租金补贴和实物配租的保障户数达到3800户。以低于成本价收购一些50平方米以下的经济适用房,力争建设4500平方米的100套小户型住宅。
还有陇海铁路沿线环境整治、城中村改造……这些项目将和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建设一起,为改变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必将在西安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写就光辉的篇章。
王先生的家在韦曲,工作却在经济开发区,在他看来,每天用不到40分钟的时间就能到达办公室,这在没有地铁之前是不可想象的。与时间上的缩短相应的,却是空间上的扩展:“有了地铁,感觉西安大了很多。”刘先生脱口说出自己的感觉。
路网为城市发展夯实基础
二环路有了立交、三环路主线贯通,城区的主要干道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市民出行便利的深切体会。然而,一条道路的建设带来的不仅仅是交通的改善,更是对城市承载力的进一步提升,从而支撑西安未来的发展。
刚刚主线贯通的三环路正是这样一个大项目。三环路系统位于城市空间布局中心,正是构造大西安主体框架的城市道路网骨架。向内,它连接二环,改善城市的交通环境;向外,它将西安中心城区与市区周围规划的长安、户县、高陵等9个卫星城相互连接,提供便捷的交通联系,带动沿线土地升值,通过促进外围新区的开发建设,逐步降低主城区内的居住密度,保护古城风貌,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三环路系统无疑是形成西安市城市结构、空间合理布局的重要基础设施。市委书记孙清云在三环路建设之初就为它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把三环路建设成为西安的交通大道、经济走廊,文化走廊和景观走廊,为西安增添靓丽的风景。”
短短五年,西安的城建投资规模从2001年的16亿元,增加到2005、2006年的100个亿,5年增长5倍多。五年来,西安新建拓宽城区主次干道110条,一大批供水、供气、供电、供热、园林、排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服务设施建设投入使用,西安的城市承载力得到飞速提升。
今年,西安的城建投资规模连续第三年达到100个亿,地铁项目即将全线开工。它将进一步拉大西安的城市骨架,促进城市周围副中心早日形成,支撑城市空间发展多元化。而扩展的城市又能被纵横交织的地铁线瞬间缩短了距离……西安的发展又有了雄厚的基础支撑。
“别看这路才四五百米长,但是以前是土路,没有家人背、自行车带,自己根本走不成,如今路修好了,我可以随时去附近的康复中心了。”背街小巷改造给纱厂东街社区的残疾人铁心全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背街小巷里的民心工程
“大路、大桥好比是主动脉,是为整个城市运行服务的,而我们老百姓脚下的路虽然是毛细血管,但也堵塞不得,由于老百姓每天都要走,更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这些路改造好了固然也能改变城市形象,但更重要的是方便百姓生活。”
基于这种想法,西安市从2003年开始进行了全市大规模的背街小巷改造。到2006年底共投入资金三亿八千多万元,城区内的800多条背街小巷有的铺上了水泥路面,有的铺上了地砖,甚至在有些地方增设了盲道。别看这些背街小巷不长,但所用的道路技术标准上都是正规设计的道路,再窄的道路也要修下水。从地面到地上,不仅仅铺设了给排水管网,修整了路面,而且在许多背街小巷里面安装了路灯,既方便了人们夜间出行,又减少了一些案件的发生。
“我们从西安市这种背街小巷改造受欢迎的程度来看,这项工程确实赢得了民心。”像这样的民心工程西安还有不少。为了解决如厕难问题,我市近年来新建和改造公厕825座,基本解决了我市公厕数量不够、布局不合理的老问题。市民反映强烈的“行路难、如厕难、加气难、乘车难”等问题得到缓解。
“咱咋能想到这旧货市场一下就成了个小广场。”在竹笆市住了50多年的老西安刘绣兰老人现在只要走两三分钟就可以从家到竹笆市与粉巷十字东北角的广场上来散步了。她不知道两年后,西安市民出门10分钟都会遇到一个小小的广场。
赏心悦目的绿色家园
与高新开发区一路之隔,400多亩土地的价值,不说,大家都知道它的分量。但是这里没有长起钢筋水泥的“丛林”,而是建起了一个秀丽、幽静的免费公园。据公园的工作人员介绍,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到公园来,今年最多的一天是5月3日,三万四千多人。平日里,游园可分为三个高峰期,早上6点到8点这段时间,一般为周边居民,以老年人为主,中老年集体活动比较多。10点到下午3点,本省、本市以及外地游客多。到了下午6点到晚上10点左右,上班族来休闲娱乐。
为什么会是公园?而且是一个不收门票的公园。市委、市政府的选择令人尊敬。也许千百年后,我们的城市会对这样的选择习以为常,但至少在那个经营之风盛行的时间里,去把“居住和谐”付诸行动而放弃拿土地换货币的直接效益,这份见识值得尊敬。去年,市委、市政府又做出了令市民新奇而又欣喜的决定:用3年时间在城区建设175个城市街头小绿地广场。一年间,西安修建了74个这样的街头小绿地广场,即使在寸土寸金的钟楼脚下、城墙之内,绿色也见缝插针地弥漫开来,把这座城市浸染得如诗如画。
小广场是市民可以亲近的绿色,但仅仅靠175个小广场、小绿地来提高西安市整体的环境质量远远不够。西安一方面构建环城、二环、三环沿线大的生态林带,保护秦岭抵挡外部恶劣环境的侵袭;另一方面专门辟出浐灞生态区作为西安的生态补偿区。这些土地被挤出来了,被留下了,变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让人们在第一眼就为西安惊艳。
同时,市委、市政府用了短短30天时间改变了火车站多年来的混乱秩序,用疏堵结合的方式取缔了城市主要道路上的占道经营。城市环境与容貌的改善让人们愿意流连在这充满魅力与活力的城市之中。随之而来的是大公司的入驻、土地的增值和西安的可持续发展。原来,市委、市政府所见的不仅仅是眼前的这抹绿色,也不仅仅是眼前的一点利益。记者朱玲实习生文晓夏
编后:西安的变化不是这短短的篇幅可以书写的。细细咂摸这些触手可及的变化,虽是有大有小,却都贯穿着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执政为民的信念,让人的感动从外表到内心,也让人深深地相信,西安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