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自行车暂借高校贫困生
一个月前,南京晓庄学院莫愁校区的12名贫困生,每人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自行车。与普通自行车不同的是,这些自行车的后挡泥板上,都喷着“公益车”的字样。
在省内昆山、张家港等地街头已经出现大半年的“公益自行车”,开始悄悄在南京试点。
| |
试点:无主自行车“暂借”贫困生
晓庄学院团委副书记王延光全程参与了这次公益自行车发放活动。“是警方主动联系我们学校保卫处的,当时我们都觉得这很有创意,而且很有实效。”王延光说。
这些“公益车”都是警方查获的无牌和钢印不清、无法查找失主的车辆。今年4月份,警方挑选了12辆自行车经重新维修,并喷上公益自行车标识,交由学校发放。
晓庄学院团委则在学校贫困学生中挑选了12人。“我们学校是师范学校,贫困生比例大概占到了20%。”王延光说,挑选贫困生时,不看成绩,只要家庭困难,品行端正,就可以登记领取。尽管第一批只有12辆车,但在实行一个月后,公益自行车有望继续发放。
据介绍,这些车是“暂借”性质,由学校保卫处统一管理,学生毕业后,保卫处再将这些自行车转交给低年级的贫困生继续使用。
发放公益自行车至今已有一个月,车辆使用情况良好。上周,警方与校方召开座谈会,总结试点经验。警方透露,公益自行车还有可能向外来务工人员发放。座谈会上,一位使用公益自行车的同学发言:“我担当起义务宣传员,我在宿舍和班级里向同学们宣传拒绝赃车、不买赃车。”
现状:被盗自行车两成找不到失主
在警方试点公益自行车的同时,本月初我市一名大学生因多次帮助同学购买赃车并从中获利,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自行车是一个很重要的代步工具。而省公安厅去年的一项统计显示,外来打工者和大学生是赃车的两个重要购买群体。
对于大学生买赃现象,晓庄学院方面表示没有进行过调查。不过,王延光说,莫愁校区离江东门不远,“那里曾是一个自行车黑市,不排除有个别学生购买赃车。”
另一方面,警方在打盗车行动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自行车找不到主人。据警方分析,有些是由于车主本来就没上牌,还有的小偷刮掉了钢印。当然,有些市民丢车之后不报警,也是导致一些自行车找不到主人的重要原因。“现在一辆自行车也谈不上值钱,有些人丢了就再买,根本不报警。”警方一位人士表示。
以往,这些无主自行车都是拆解成废铁。最近,警方加大了查找发还力度,但仍有相当一部分车辆无主,“占到了被盗车的20%以上。”这位人士称。
正是由于买赃需求与无主自行车的存在,警方才想到了让确实无主的自行车“物尽其用”,免费发放给贫困大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
困惑:有益尝试面临法律难题
尽管参与公益自行车发放的人都说这一创意很好,但还是有人发现了其中的“弱点”:如何界定无主自行车?
这是一个让警方头疼的问题。“这些车实际上都是有主的,只是由于客观原因,我们无法找到它的主人。”警方一位人士表示。因此,在确定公益自行车时,警方严格核查自行车的“身份”,对确实无法找到主人的自行车,才免费发放。而一旦有人指认公益自行车是其所有,警方就要发还。公益自行车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无法上牌。这就意味着,骑车上路违法。因此晓庄学院只能提醒学生,最好在校园里骑。
正因如此,警方在进行此项试点时,一直在悄悄地进行。警方一位人士表示,目前正在寻求解决办法,力争让公益自行车“无瑕疵”推广。
尽管面临一些难题,但晓庄学院方面仍然认为,警方发放公益自行车,不仅仅是让一部分贫困生有车骑,更重要的是,在学生中营造了“不买赃车”的氛围。晓庄学院保卫处处长赵永发说:“免费为同学提供公益自行车,虽然数量有限,我们收获的却是无法估量的社会效益。”他认为,营造“拒绝赃车”、“不买赃车”、“丢车报案”和“发现举报”的良好风气,比发放公益自行车本身更有意义。
“昆山模式”南京并不适用
我省最先推出公益自行车的昆山、张家港两地,采取的是“随借随还”模式。即警方在城内设置公益自行车借存岗亭,市民凭有效证件就可以在城内任一岗亭借到公益自行车,使用完毕后再将车辆还给附近的岗亭。
“这一方面要考验市民的诚信,另一方面需要配备完善的‘借—存—还’系统。”警方一位人士告诉记者,这一模式在南京不适用,因为南京城太大了,“存车点、借车点的设置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因此,我市将在试点基础上,积极探索公益自行车的“南京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