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主办“雪域童年”支教行动
活动介绍
“雪域童年”支教行动为东方早报于2006年策划主办的系列大型公益活动——通过组织10名受过良好教育并有专业特长的上海职业精英到西藏、云南等地区的乡村小学支教,以关爱当地孩子的童年,改善当地教育“软件”缺乏的现状,并旨在通过此活动,引起上海乃至全国读者对于当地教育事业、孩子心灵成长的关注。
活动启动至今,已举办两期,目的地分别为西藏日喀则地区和云南德钦地区,取得了十分良好的社会反响——每期活动均收到上海职业精英的报名信函500余封;活动通过早报大篇幅报道后社会反响强烈,活动已收到上海市民的无名捐款近二十万元,书本、玩具、服装等给内地孩子的礼物不计其数;同时,活动也受到了上海市委宣传部的好评,认为这一活动是媒体责任感和读者需求的良好结合。
核心理念
“关注心灵成长,培养综合素质”是“雪域童年”系列支教行动的核心理念,始终贯穿于整个活动的策划以及报道中。而活动的主要目的则是在切实帮助内地孩子的同时,通过大体量、较长时间的报道引起全社会、尤其是上海读者对内地教育事业的关注,调动社会合力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去。
早报在2006年雪域童年第一期前往日喀则地区的支教行动时,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姜平在看望“雪域童年”支教团,并说:“我们是政府代表团,你们是民间代表团,今天,我们走到一起。”而日喀则教育局副局长曹治安也指出,此次活动开创了上海“民间援藏”的新范式。
主办心得:
东方早报“雪域童年”支教行动之所以能获得强烈的反响和良好的社会效果,与此次活动策划之初就始终“紧握”的几个关键词密切相关。
一为“雪域”
此次活动的最初起源实际上来自“东方早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专题报道——《开往第三极》”。在全国媒体都扎堆赶往青藏铁路的时候,早报除了关注铁路,也把目光锁定在西藏这片雪域高原的其他领域。可以确定的是,铁路的通车使全球的“西藏热”再度升温,尤其对于国内读者更是如此,多年来埋藏在许多人心中的西藏梦似乎近在眼前。在此背景下,策划此次活动,可谓 “天时”。
二是“童年”
“童年”一直以来是早报关注的领域,早在之前的《云南七娃》专题报道中,早报就提出了“关注童年”这一概念。在教育问题成为中国社会“常热点”的今天,无论是西藏还是国内其他地方,孩子们的童年永远是一个值得讨论、且应该讨论的话题,关注心灵成长、让孩子们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而不只是书本、作业、补习班,始终是早报在一系列报道中努力探究的课题。
三是“支教”
对于童年心灵成长的关注,决定了此次活动的形式是“支教”,而非资助或其它。在早报的读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为上海职业精英人士,他们有良好的受教育背景、专业特长和较为丰富的人生经历,从主观上,这部分人群有从事公益事业,去西部特别是西藏这块圣土支教的梦想和愿望。而从西藏教育的客观现实而言,近来来,各省对于西藏教育的援助力度很大,但“软件”却是软肋所在,这些精英们所具备的特长恰恰可以弥补当地最为缺乏的师资力量,拿日喀则地区教育局有关领导的说法来说,就是“雪中送炭”。
活动启动之日,早报平均每三分钟便接到一个报名电话,两周内,共收到报名邮件、信件500多封,不少报名者还在邮件中用长文讲述自己的报名理由,均为内心肺腑之言,十分感人,几位报名者甚至提出想到当地长期支教的想法。可见,上海的精英人群关心的不仅仅是身边的吃喝玩乐,也不仅仅是高端的金融市场信息,衣食基本无忧的他们,有着投身公益、关心西部、关心弱势的强烈愿望和需求。
同时,作为一份以“影响力至上”为宗旨的新锐媒体,我们也始终认为,东方早报担负着通过“议程设置”,让更多人关注公益、关注弱势的责任。有一位“雪域童年”的报名者在来信中这样写道:“我们不缺富人,缺的是像比尔盖茨、巴菲特这样的慈善家;我们不缺爱心,缺的是像你们这样的组织者。”这也是我们策划此次活动的初衷之一。
雪域童年给当地物资
(以第二期为例,以下物资均为社会各界为雪域童年捐赠或本报社提供)
1.共收到热心市民捐款二十余万元人民币,用于改建基层教学点和建立电教室
电教室:已购买20台台式电脑运往当地,另提供3台笔记本电脑
其余款项用于改建当地基层教学点,约可改建三所以上,首批款项5万元已发往当地
(基层教学点校舍十分简陋,只有一间破平房却还漏雨,雪域童年在当地考察过程中发回报道,不少热心市民捐来款项,还不愿留名)
2.为当地学校建立读书室,共捐赠读书两千余册
3.热心市民、志愿者与当地近百个贫困孩子结成对子,资助当地孩子生活费,不少款项已经到达
4.文具、玩具、衣物等捐款也不计其数,均已到达当地。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东方早报“雪域童年”支教专题:https://www.dfdaily.com/node2/node441/index.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