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高架桥底来建垃圾压缩站可谓一举两得 本报记者 林桂炎 实习生 王锦彬 摄 |
垃圾压缩站高架桥底觅“归宿”
●对居民影响小
●建设周期短
●投资更少
本报讯 记者蒋铮报道:“做好事却乞人憎”的垃圾压缩站有望在广州找到“好归宿”。记者昨天获悉,市环卫部门正在对中心城区城市道路高架桥底的用地情况进行摸查,希望利用桥底距民宅较远的“天生优势”,安排好垃圾压缩站的“落脚点”。
环卫工人每天多次在各家各户收集垃圾后,都会把垃圾集中到垃圾压缩站处理。这种做法,让99%的居民远离了垃圾熏鼻的烦恼。
| |
为了减轻对邻近住户的影响,市环卫部门正采取措施加以改进。负责压缩站设计工作的一位工程师告诉记者,其实,市内也有不少垃圾压缩站“口碑甚好”,这些站往往离居住区较远。而位于道路桥底的压缩站,由于道路红线及退缩距离的有效控制,道路背景噪音大,以及道路桥梁的遮挡作用,更是不那么“刺眼”,比如黄沙、平云路压缩站,启用至今尚未接到投诉。
据市容环卫部门负责人介绍,经过调研,他们发现,在市区道路高架桥底建设压缩站,不仅对居民和环境影响小,建设周期短、投资更少。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对中心城区城市道路高架桥底的用地情况进行摸查和调研,寻找适合建站的选址,形成意见后将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建设,缓解压缩站用地难的问题。
目前,广州市已建成143座垃圾压缩站。广州市有关部门根据中心城区垃圾收运设施规划,将在近期内重点解决越秀、荔湾等区重点区域垃圾压缩站缺口问题,具体为:近期越秀区选址新建两至三座常规压缩站,继续进行中型站选址;荔湾区选址新建一至两座常规压缩站,继续进行中型选址;天河区选址新建两座常规压缩站;白云区建设三座常规压缩站;海珠区建设一座常规压缩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