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路甬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
记者:发展战略的选择对于一个国家来讲至关重要。我国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在您看来,这一选择是出于何种考虑?
路甬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记者: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确立到逐步实施,在我国已走过了10多年历程。请您回顾一下,这其中经历了哪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路甬祥:15年前,我国制定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而后又率先在世界上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确立了我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框架和领域目标。1996年,全国人大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法律形式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并列为国家战略。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从理论上、实践上深化和升华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同年,我国发布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行动计划。我国坚定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了一个民族对于自身发展的审慎思考,一个时代对于自然环境的整体关怀,一个国家对于全球未来的崇高责任。
记者: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以后,我国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保障其实施?
路甬祥:我国主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从1996年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法律形式确立以来,我国一直在加强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工作。截止到目前,我国共制定和完善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1部,环境保护法律7部,自然资源管理法律13部,防灾减灾法律3部,国务院制定了人口、资源、环境、灾害方面的行政规章100余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很早就成立了环境与资源保护专门委员会,在法律起草、监督实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我国已经建立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多部门参与、多层次运作的组织管理体系。我们还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加入了一系列国际公约,批准了《京都议定书》。
记者:这一系列的努力成效如何?
路甬祥:可以说,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积极有效的。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位居世界第四位,对外贸易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口规模过大的势头得到了控制,自然资源保护得到加强,生态建设步伐加快,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国土资源开发更趋合理。
记者:能否预测一下,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数十年后,中国会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呢?
路甬祥:不久前,我国第一部全面总结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大型学术论著《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国家卷)》面世,其中提出了这样的战略目标:即到2050年,全面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入到世界总体可持续发展能力前10名的国家行列。具体来讲,到2050年,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可以达到85岁;全国人均受教育的年限,将从现在的8.2年提升到14年以上;科学发展的贡献率达到75%以上;每单位GDP的能源和资源消耗所创造的价值,在2005年的基础上要分别提高15倍到20倍;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消除“贫困”;基本实现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
记者:这些远景目标实在令人兴奋。
路甬祥:是的。不过实现起来并不容易。当前,我们面临着来自六个方面的挑战:人口的三大高峰相继来临,能源和资源的超常规利用,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重,“三农”问题有待解决,社会公平有待全面实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艰巨性也必须得到充分认识。
记者:如何应对挑战,坚定不移地将可持续发展战略执行下去?
路甬祥:中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世界大国,应该用行动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未来的发展中,有三个基本方面特别需要我们注重。
一是制度框架的构建。要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下,制定并实施国家产业补偿、土地补偿、生态修复的补偿制度,从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保障其实施。
二是要探索多样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各地区的情况和发展水平不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各异,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道路,通过局部发展促进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要加强我国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科技创新,努力把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成果,广泛应用于人口健康、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使可持续发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记者 郑杨)
(来源: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