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社会要闻 > 百姓故事

人民农学家袁隆平:大爱无声赤子心(组图)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这个禾下乘凉梦,袁隆平做了两次。而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关于水稻的梦,他一做就是40多年。今天说起这个个梦,77岁的他依然是是那么激情满怀。(摄影新华网记者朱继东)

  夏日艳阳,已有尺长的禾苗依然泛着新绿。

  一双手轻轻拂过那片绿色,仿佛抚触新生的婴儿,充满怜爱。


  绿色,袁隆平一生钟爱的颜色。绿色,是稻田里的青青禾苗,是祖国和人民的殷殷期许,也是袁隆平永葆科学青春的无限渴望。

  大爱无言,真爱无声。77年的风雨历程,袁隆平与爱相伴。

  大 爱

  科学研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袁隆平的心中始终装着祖国和人民

  2007年4月底,美国华盛顿。来自中国的袁隆平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此时距他获此殊荣已有一年。

  时间回溯10年,1997年的墨西哥城。袁隆平获国际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杰出先驱科学家”奖。这个奖与他所获得的其它奖项比起来,“地位”并不显赫,可时至今日却依然让他念念不忘。因为那次领奖的5位科学家里,有4位是美国人,只有他一个来自大洋彼岸。站在异国的领奖台上,他说那份荣誉属于祖国,他为祖国增添了光彩。

  对祖国的热爱,一如他对母亲的依恋。失去母亲时,从不掉泪的袁隆平不禁号啕;看到祖国贫弱,心忧天下的袁隆平立志奋起。

  出生在烽火连绵年代,战争、杀戮、颠沛,苦难过早地与袁隆平相伴;但是父母常讲的精忠报国之类的故事,让爱国的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渐渐萌芽。

  造化神奇。幼时一次郊游,那世外桃源般的恬静让袁隆平走进“农门”。嘉陵江畔的4年大学生活,江风激荡着他一腔好男儿当报国的热血。

  进入1960年,粮食减产,饥荒肆虐。看到马路边、田埂上因为饥饿而倒下的同胞,袁隆平的心被灼痛了。“民以食为天”。为了人民不再忍受饥饿之苦,为了祖国不再为粮食饥荒担忧,这位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科技工作者下定决心,立志解决同胞的吃饭问题。

  这一年,袁隆平开始了他的杂交水稻研究。这一干,就是四十几年。

  多少个日日夜夜,袁隆平风雨兼程。从实验室到田间,看着太阳晚睡早起;从湖南到海南,追着季节南来北往。面对困惑、迷惘不回头;面对误解、伤害不放弃。心中有爱,矢志不渝。这份爱,他献给了祖国母亲。

  “杂交水稻之父”的盛名,并没有改变他的赤子情怀。面对众多国际机构的高薪聘请,袁隆平都婉言谢绝了,他说,我的根在中国。

  袁隆平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创造了绿色王国中的奇迹,在世界科学史上写下浓重一笔;他通过长期实践,创立了杂交水稻学科,丰富和发展了农作物遗传育种理论;他找到了一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科学途径,这一切,祖国不会忘记!

  真 爱

  用赤诚之心对待农民,用一生的努力让农民多打粮食,多赚钱,农民看着他就像看家里人,一点儿都不觉得生分

  见过袁隆平的人都说,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怎么看他,都像个农民。那古铜的肤色,不长年累月地亲密接触阳光不可能这么浓重;那精瘦的身材,不长年累月地上下田埂不可能这么结实。

  长年站在稻田里,生活在农民中,农民看着袁隆平就像看家里人,一点儿都不觉得生分。

  袁隆平说自己是为农民服务的,他愿意向农民学习,农民愿意跟他交心,农民心里想啥他最清楚:饿肚子的时候想吃饱,吃饱了肚子想致富。

  要让农民富起来,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袁隆平说,光靠种粮食很难致富,但粮食又很重要,数量不能少,所以要让农民“曲线致富”。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腾出一部分土地进行结构调整,种上蔬菜、水果、花卉等经济效益更高的作物,或者发展水产养殖,这样农民不就富起来了吗?

  家住湘潭县泉塘子镇梅花村的李家俊就按照袁隆平描画的曲线富起来了。今年73岁的李家俊现在还没忘记饿肚子的感觉,所以他打从心眼儿里感谢那个和他一样卷着裤管儿、农民打扮的袁隆平,是袁隆平帮助他和家人“搞”饱了肚子。2006年,家里种了3亩多超级稻,养了100多头猪还有一台大型收割机,4口之家一年收入3万多元,李家俊对现在的日子很满意,就想着下次再见袁隆平时要大着胆子跟他说,“我们打心里感谢你”。

  袁隆平用赤诚对待农民,让农民的地里多打粮食,腰包里多装钞票,农民不会忘记他,而且会给予他更多的尊敬和爱戴。

  袁隆平常说,杂交水稻好不好,要看农民喜不喜欢。2004年,泉塘子镇尚泉村的杂交稻亩产超过了600公斤,村民们都说哪种过这么好的水稻,他们放鞭炮,做锦旗,非要派出代表提着鸡、提着鸡蛋来感谢这位“米菩萨”;2005年,一位黑龙江的农民慕名而来,拿了个自己设计的小型插秧机请袁先生指教。感谢、求助,袁隆平经常要接待风尘仆仆的农民弟兄。

  在这些农民中,有一个人用了一种特别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感恩。他就是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华塘镇塔水村农民,今年47岁的曹宏球。

  吃不饱曾是曹宏球少年时代深刻的记忆。改革开放后,脑子灵活的曹宏球率先在村里种起了杂交水稻,眼看着自家地里年年都有好收成,他开始琢磨着种蔬菜、种瓜果、养蜜蜂,还培育出了无籽苦瓜新品种。口袋越来越鼓,曹宏球萌生了一个想法:为袁隆平塑像。他觉得自己能够吃饱饭,都是“搭帮”(方言,得益于的意思)了袁隆平;在培育苦瓜新品种的过程中,他也体验到了进行农业科研的艰辛,想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袁隆平的感谢和敬重。1997年,曹宏球把高1.6米、蹲在田垄手捧稻穗的袁隆平雕像迎进了门。如今这座雕像就放在曹家附近的“稻仙园”里,经常会有中小学生来参观,聆听袁隆平爷爷的故事,感受杂交水稻的神奇。

  深 爱

  他办公室的门永远向年轻人敞开,但里面常年放着的草帽、毛巾、长筒雨鞋对周围的人又是一种无声的催促

  40多年来,袁隆平最记挂的,始终是水稻,他要让水稻更加高产,也要培育出更多更好的“种稻人”。在他心里,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要继承和创新,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科研梯队。送出去、请进来、自己带,他倾情守望着这支人才辈出的队伍,一如守望着他的那片充满绿色希望的稻田。

  水稻育种人才需要时间的打磨,无法与自然规律抗衡,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急于求成。袁隆平说,一个水稻新品种的诞生通常要经过8个世代的研究,原来一个世代的研究就要耗时8年,到海南育种之后这个时限缩短到4年,如今通过建立人工气候室可以两年培养5代、不到3年出个新品种。虽然进程加快,但周期依然不短,而且想要加班加点赶进度几乎没有可能,只能依靠耐心,只能坚守。

  爱之深,责之切。袁隆平用自己的执着感动着、鼓励着那些愿意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的年轻人,同时,他的那种“磁场”会让后辈感受到无形的压力。在他的助手和学生的眼里,袁先生办公室的门永远向他们敞开着,有想法、有问题,随时可以去探讨、去争论;可是袁先生办公室里常年放着的草帽、毛巾、长筒雨鞋对他们又是一种无声的催促:到田里去,到实践中去。

  不管是毒日头,还是狂风雨,每天必须到田里去,把腿站在稻田里,去认识水稻,了解水稻,要熟悉到一打眼一片稻田就能分辨是哪个品种,它有什么样的“脾气”,一如区分自家和别家的孩子,这是袁先生的要求。要知道一亩稻田里会有1万多到2万株禾苗,这种了解谈何容易。

  育种时,如果一个组合有奇数粒种子应该怎样播?要对称播两排,最后一粒播在两排的中间,这也是袁先生的要求,目的是让秧苗对称,条件均衡,缩小试验误差。要知道育种一季类似的组合要做1万多个,弯着腰在田间工作,有些学生和袁先生一样患上了腰肌劳损。

  爱才、惜才,为了奖掖后学,袁隆平不遗余力。1987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后,他把1.5万美元奖金悉数捐出,建立“袁隆平杂交水稻奖励基金”。后来,又陆续将各种奖金捐出来,累计达100万元。多年来,他每年都把自己与美国水稻技术公司合作所获的顾问费捐出来,设立“所长基金”,专门用来资助年轻科研人员以及科研项目。

  对别人大方,对自己却“抠门儿”。坐飞机只坐经济舱,一次买机票的同志因为他全国政协常委的身份买了头等舱,他硬是让秘书又换成了经济舱;由于工作需要,单位想把他的办公室再装修一下,他却说,这间蛮好嘛,装修要花钱,何必浪费呢。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心底无私,育出硕果。到目前为止,仅袁隆平带领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就已经拥有高级研究人员超过30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一半;还相继培养出了一批博士、硕士,为提高科研水平积蓄了后备力量。

  挚 爱

  爱,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哪怕是一个会心的微笑,都是幸福的,值得回味的

  在很多人眼中,袁隆平近乎“完美”。因为科学之外的他也是那样精彩,他就像个水晶多面体,无论从哪面看都色彩斑斓。

  科学给了他善于捕捉细节的头脑,他用这种敏锐去热爱生活,他爱得细腻、真挚。

  袁隆平有着一颗感恩的心。上世纪60年代,杂交水稻研究处于逆境。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施以援手,给了袁隆平强有力地支持。常念雪中送炭,对于这个伯乐,袁隆平始终没有忘记。30年后,恩人生病,他派专人到北京看望、问候;斯人已逝,首届隆平农业科研基金会颁奖时,还不忘给赵石英颁发了伯乐奖。

  家庭和亲情,在袁隆平的心底分量很重。和夫人邓哲已携手走过43年的人生风雨,袁隆平说,我之所以能在杂交水稻上取得成功,是妻子用理解和柔情铺垫的台阶,他在人前总是称妻子为“我的贤内助”。

  为了杂交水稻,袁隆平夫妻分居20多年;为了南繁育种,袁隆平在二儿子出生第四天就去了海南,一去就是100多天;为了坚持科研,父母病重,袁隆平都无法床前尽孝……对这一切,邓哲选择了理解,选择了无怨无悔地支持,选择了用自己的肩膀担起这个家。

  对这一切,袁隆平打心眼里感激。如今,每天下班之后,袁隆平都会和夫人一起陪孙女们玩电动飞碟,或者给她们讲个笑话,享受天伦之乐;每次应邀出访,或者出国领奖,只要条件允许,袁隆平都会带夫人一道去,耐心地给她当翻译兼导游。

  有人这样问过袁隆平,几十年来您所做的研究让您过着苦行僧样的生活,您还会有快乐吗?袁隆平说了四个字:乐在苦中。

  喜爱读书、喜爱音乐、喜爱打球、喜爱游泳、喜爱打麻将,原本丰富的生活给了袁隆平丰富的生活内容。有理想、有追求、有希望,看淡名利,是袁隆平的快乐秘诀。

  “山外青山楼外楼,科学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心中依然有梦,77岁的袁隆平生活得从容、充实。

  新闻链接:

  新华网北京5月22电(记者朱继东)提起袁隆平,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赫赫有名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确实,作为在世界上倍受尊重的“杂交水稻之父”,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作为农民兄弟眼中的“米菩萨”,作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可谓是大功至伟。但是,当记者问他怎么看待网民尊称他为“人民科学家”时,这位77岁的世界科学大师却谦虚地说:“‘人民科学家’谈不上,我只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如果要说什么家,我觉得农学家最合适。”
(责任编辑:黄芳)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袁隆平 | 袁先生 | 曹宏球 | 李家俊 | 邓哲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