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一挥,陈晓旭印象依旧“刁”
1987年6月12日,《北京晚报》刊登了一篇人物小记《林黛玉的饰演者——陈晓旭》,文中这样写道:
“有人猜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是苏杭一带,吃长江水长大的,陈晓旭总是骄傲地回答:‘我是鞍山人,出生在钢都!’她的父母也是地地道道的北方人,都是京剧演员,父亲现在是鞍山市戏曲学校校长。
2007年5月19日,北京台《红楼选秀》节目8进5的比赛现场,87版迎春的扮演者金莉莉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我现在一闭眼睛就是她(陈晓旭)那时的样子。她刚进大观园的时候,因为是冬天,背着一个斜挎的书包,穿着一件印着蓝花的棉袄,蜡染的,梳着一根大辫子……
“我们交往挺多,因为我们是同龄的。当时剧组里有稍微大点的,我们属于最小的这一拨人。邓婕比我们大几岁,也爱和我们在一起。晓旭特别爱做恶作剧,对我也是。比如平时我就特别爱吃什么东西,我到别的屋里,晓旭会说:‘哎,莉莉,你吃这个。’我说‘我不吃’,她就故意逗我说:‘你不是挺爱吃的吗,干嘛不吃呀?’(笑)特别坏。她挺逗的,很活泼,但她不是咋咋呼呼的那种,就是蔫蔫的有时候给你来一下,慢悠悠的,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不知道20年前写陈晓旭专访的那位记者是否采访的就是金莉莉,如果不是,那如此如出一辙的评价——“经常说‘刁话’”、“爱做恶作剧”看来是真的了……
陈晓旭的黛玉原则比宝钗更“狠”
梳理一下陈晓旭的大事年谱,1965年出生,1982年见《红楼梦》的导演,1987年《红楼梦》播出,1992年下海经商,2007年春出家……如果说演林黛玉是她生命的第一个拐点,那1992年的决定,则是她第二次为自己选择人生。在此之前,她曾就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那股出国潮离开过中国……
但对那段经历,她后来的判断却是:“我的所有传统观念让我并不适合到国外发展,当时就是在迷茫中做出的错误的选择,还好及时地纠正了。很短暂,等于出国旅游了一遍回来了,很快,三个月。”在此之后,陈晓旭在1992年选择了经商。
1996年央视《半边天》节目里,陈晓旭曾这样说过:“我觉得林黛玉肯定会成功的,因为林黛玉所有的行为都很有创造性,比如说葬花这个举动,除了有丰富的诗人气质之外,她能做出这种特别美的(行为),做广告也是要有创意的。”
——这就是陈晓旭眼中的林黛玉,尽管这段简短的文字还不足以言“够”……以至于多年后,朱军在采访她时,她又补充道:“有人说我棱角太多,不能包容别人,实际上我演林黛玉的时候性格很像林黛玉,现在有所改变。我觉得一个人如果一辈子都不肯改变自己的性格,固守着它,实际上也没有益处,你的性格是不是就这么完美呢?当我意识到我的性格有很多缺陷的时候,并不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很难相处,我觉得应该有勇气去改变。这种改变来自于我读到的那些经典。”……
那么这位林妹妹到底改变了什么?步入中年、迈进纷杂的商业社会后她的形象气质是否如传说中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陈晓旭并不否认自己在工作中有“狠角色”的一面。她说:“我对我们的员工特别特别严厉。”只是她也有自己的原则,这种原则始终被其认定为是一种黛玉原则,“但是他们(员工)都没有离开我,相反像薜宝钗那样的管理者,她想发脾气的时候她也不会发,她对每个人处理得很好,但她不一定能留住人。我觉得钗黛不可能合一,但是作为管理者,黛玉也可能偶尔出现一些薜宝钗的行为,但不会改变本性。”
即便是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却不可否认像陈晓旭这样把如此弱不禁风的林黛玉理解得如此坚决果断的着实不多。
当年《红楼梦》红遍大江南北时,曾有一次大辩论,就是在当今这个社会你到底选择薛宝钗还是林黛玉为妻。那时几乎一边倒的结论,都认为薛宝钗更有适应社会的能力,林黛玉太柔弱了,有人还干脆提出林黛玉的美压根就是一种病态的美……这样的理论在当时还被定性为一种对《红楼梦》的全新解读,具有相当的社会意义……
对此,陈晓旭不敢苟同,虽然在有限的文字资料中,她并没有对此直接发表议论,但却说过这么一番话:“一旦大家知道了薛宝钗内心怎么想的时候,大家会很不喜欢她。薜宝钗适合你初级阶段的需要,也就是很实用。我们现在的人首先要生存,我相信等你衣食无忧的时候你会再去追求林黛玉的,因为林黛玉活的是一种境界。如果你能满足这种平平淡淡的初级生活的话你可以选择薜宝钗,但在完成了初级阶段的追求之后人是会追求精神上的东西的,这个时候林黛玉是你高层次的追求。只是你还没有到那个阶段,没有发现而已。”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