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焦点<<<
全部事业编制、年薪不低于1.8万、办理保险、定向招录公务员、考研加10分、助学贷款可免还……这些优惠政策是为1011名当“村官”的大学专门制定的。近日,记者从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动员大会上获悉,该省将选拔千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到苏北经济薄弱村当“村官”,省委组织如此大规模地选拔,这在江苏省还属首次,在全国也是先例。
民意顾问<<<
应该说,在现行的体制下选拔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干部,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不过,像这次上千人的规模,还是比较少见的。这种举措对于大学生面向社会、面向现实、面向农村来说,都是好事。因为它是一个综合考虑的行政举措,不仅关系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的扶贫富民,还关系着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当前的干部任用体制改革。
从农村的扶贫富民角度看,其实,现在农村富裕之路究竟应该如何走,还处在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特别是现在不少不发达地区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已经进城了,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换句话说,在现在大量农村人才涌入城市的背景下,我们的农村该怎么办?大学生作为新鲜血液的融入,能从观念等方面带来一些补充。
从大学生成才的角度看,由于他们在现行教育体制中学习,接受较多的是理论知识,虽然在从事管理方面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对于农村来说,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他们必须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迅速度过“磨合期”。他们越是能熟悉掌握现行的管理理论,越是能把这些先进的理论与现实结合的和谐,就越是能干出一番成绩来。
从干部选拔体制看,在面对大学生“村官”时,不能对他们要求过高,更不能急于求成,一步登天,首先一点是他们能否取得当地村民的认可,其次才能谈到他们能否站得住和留下来的问题。毕竟理想和现实还是有差距的,大学生治村也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把基层建设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也为当下的干部选拔体制提供一个试点。
同时,我们也要特别注意两点,一个是大学生在基层的磨合期该怎么度过另一个就是怎样保证他们对农村建设的有益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二者是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树立对这些大学生的评价体系,该树立什么样的评价体系。
还有就是,在解决农村问题时,尽可能淡化行政色彩,突出市场意识,推动相应的政策调整,通过环境的改善来吸引人才流向农村,也许这才是需要加强的地方。
作者系江南时报民意顾问,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