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大自然赐予的山水、珍宝等文化资源,也没有老祖宗留下的故宫、名楼等文化遗产,更没有文学家封下的“圣地”、“古都”等文化头衔,年轻的深圳,曾经被人称为“文化的沙漠”。
但是,“文化”目前却被“文化的沙漠”确定为“立市之本”、经济发展的“第四支柱”。
今年5月20日,当第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落下帷幕的时候,人们终于发现了深圳最大的文化亮点:创意。
企 业 创意带来转变
和深圳许多产业一样,深圳的文化企业一开始也只是做做“来料加工”。从上世纪80年代起,迪斯尼的《花木兰》、《人猿泰山》等世界著名动画大片,都曾在深圳加工制作;已成为深圳文化产业一大品牌的“大芬油画”,以前靠的也是按海外订单临摹梵高、毕加索的作品。
但深圳的文化企业也不甘心只做人家的“制作车间”、赚点低廉的“加工费”,一些企业利用加工积攒的资本和经验,摸索创新,“以加工养原创”,开始了原创文化产品的探索。腾龙堂公司先后原创水墨动画短片《武松》、《钟馗》和深圳本土题材的动画片《薯仔的天空》;“大芬”出现了上百家从事原创作品的画商;去年8月,环球数码公司打造出中国首部三维动画巨片《魔比斯环》;2006年,怡景动漫产业基地生产了10部、共14808分钟的原创动漫影视产品。第三届深圳文博会上,《水果部落》、《藏獒的天空》、《梦和世纪》等深圳原创动漫作品纷纷亮相。
目前,深圳的文化产业已开始由“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转变,创意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
产 业 延伸创意链条
5月18日,有着“世界创意产业之父”之称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决定,“落户深圳、设立自己的工作室”,因为深圳已经形成了从创意设计、制作到知识产权保护、交易、金融、培训、公共服务等的创意产业链。
与第三届文博会同时举行的文化人才交流会,4天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2.5万多名应聘者,其中400多人来自海外。创业者们的触角,从“文化”延伸到相关领域。在怡景国家动漫产业基地,除了原创动漫的创业者,更多的是围绕“原创动漫”出现的发行、投融资、设备、服务等文化商;在“大芬”,有的创业者由油画原创衍生到国画、版画、雕刻、刺绣等原创,有的创业者则开起了画笔、颜料、装裱店。
精明的深圳人还将原创作品与衍生产品同步运营,甚至衍生产品先行。第三届文博会动漫馆里的数十个藏獒雕塑,就是腾龙堂公司原创动画片《藏獒的天空》的衍生产品。
市 民 享受创意乐趣
在深圳,参与创意的不仅仅是文化精英和文化商人,还有许许多多的普通市民。
2006年12月的“创意十二月”活动,吸引了成百上千的深圳普通家庭。装修新房的小夫妻讲究起有创意的“住宅装修设计”,家庭主妇琢磨着“奥运花情”的插花创意,“打工仔”们用工业废料制作出后现代风格的艺术品……
在文博会1号展馆D184号展台,深圳70岁的退休干部林勋准向人们展示着他创造的既能准确传递信息、又通俗易懂的“国际通讯符号语言”。林勋准说,“从创意中感受到极大的乐趣和享受”。
5月18日上午,约翰·霍金斯来到文博会和孩子们聊天。当得知失聪的“网络才女”张悉妮15岁就创作《童言无忌三国志》而且风靡网络,他目瞪口呆:“深圳孩子的创意令人惊叹”。他说,全民的创意意识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
政 府 最大两项创意
2004年,深圳提出了建设“创意设计之都”和“全球创意城市”的目标。
2005年11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扶持创意产业的4个文件,并在“十一五”期间安排3亿元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创意产业进行资助。
按照“企业运作、政府支持、行业集中、功能完善”的原则,深圳目前建起了以建筑设计为主的南海创意库、以艺术设计为主的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以工业设计为主的田面创意产业园、以动漫设计为主的怡景动漫产业基地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创意、研发、投资、孵化、制作、培训、交易等功能于一体,形成深圳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有人说,建设创意产业园、举办文博会“是深圳官方最大的创意”。
目前,深圳已拥有2万多人的创意专业设计队伍,平面设计全国领先、工业设计占全国近一半的市场份额,影视动画业每年为深圳创造约2亿元产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