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少女在表演舞蹈。 华 西摄
中国非遗对话世界文明
巴西桑巴舞、非洲民族舞蹈、彝族朵乐荷、藏传佛教寺庙莽号……
5月23日上午,四川成都街头变成一幅世界风情画卷。来自世界各地的32支表演队伍共2000多位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表演者,演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夜幕降临时,一场名为“守望家园”的主题晚会,选取了11个中国节目,包括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民歌,部分入选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以及四川本土节目,向来自50多个国家的海外宾客展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魅力。
“首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展览、展演的形式,使中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次以完整鲜活的姿态与世界文明对话。”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说。
作为非遗节开幕的精彩活动之一,全球唯一以非遗保护、研究、展示为主题的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将在近20天的时间内,聚集国内外1000余个非遗展览项目,全面展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丰富和美丽。
把中国保护经验带回家
2006年5月,中国政府公布了包括10个门类共518个项目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决定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2006年6月,中国成为世界上第6个批准保护非遗公约的国家,并以高票当选为该公约首届政府间委员会的成员。
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代表李薇丽在成都国际非遗节开幕式上明确表示,过去10年,中国在非遗保护方面的成效,对其他国家具有示范性和启示性,对其他国家坚定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心也起到了带头作用。
“这么短时间前进这么一大步,中国的非遗保护确实站在了世界前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说。他认为,中国建立起来的保护名录制度,由国家、省、市、县构成的四级名录体系,已形成的一套有效的非物遗保护机制,正逐渐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中国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评委乌丙安教授说,全世界在非遗保护与发展领域都面临共同的课题,而中国更是刚刚起步,这次非遗节的举办,是对全世界共同研究这一课题的有力推动。(记者郑娜 杨 凯)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宛振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