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上找矿的“牦牛”
——记西藏自治区地勘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技术员卢经仕
新华网拉萨5月26日电(记者李亚杰)地质勘查工作相对比较艰苦,在西藏更是可想而知。卢经仕初到西藏的第一项工作是到加查县搞勘查,其间,要翻过一座山才能到目的地。
2004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的卢经仕,是一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现在是西藏地勘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技术员。
稍不留神,就可能滑下20多米深的山谷
由于探矿开采需要,许多矿硐开掘得很深,里面极度缺氧,又到处弥漫灰尘烟雾,每次下到硐里就要大口呼吸,可呼吸到的却都是火药味的灰尘烟雾。
一次,卢经仕要下到一个深硐,这里施工没几天就遇上了井喷般的流水,整个工作区成了“水帘洞”,卢经仕每天上下井就得经过这个“水帘洞”。
施工队里16个农民工兄弟,身体特别棒。即便这样,他们当中9个人被淋得患重度感冒。卢经仕一个人下井,一连几天都要穿着被水淋透的衣服在井下监督工程、收集资料……
青藏高原地形特别复杂。有一次,卢经仕需要攀上悬崖观察岩石,山侧面通向悬崖的路仅能容下一个人过,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滑下20多米深的山谷。这时卢经仕跟在同事后面,用手紧紧抓住每一块岩石,慢慢移动,不敢往下看一眼。
到了悬崖,卢经仕和同事们坐在岩石上开始“享用”午餐,一边慢慢嚼着馒头一边欣赏着远处的雪山……
先吸一会氧气,接着再干一会活
2005年,矿区有一个探矿平硐工程掘进270米都没找到矿层,此时如果放弃施工,将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但如果不经过认真勘查和分析论证,继续向前施工,投资风险则更大。
经反复研究,队里决定派卢经仕再次深入平硐进行观察测量。平硐中缺氧严重,平常人在这里无法停留。卢经仕与同事们带着氧气瓶,先吸一会氧气,接着再干一会活。就这样,他们在硐里坚持工作半个多小时。
回到驻地,大部分同事认为已经没有矿了。可卢经仕不这么认为,经过认真研究、比对,卢经仕的结论是,暂时没有发现矿体,原因是由于现有掘进深度还不够,没有到达矿层。
听了卢经仕的结论,队领导决定按原掘进方向继续施工。好消息终于来了,见矿了,而且矿层比较厚。“国家的投资保住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发挥了作用,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卢经仕说。
2004年9月,卢经仕在工作途中看到对面山沟有一个矿坑,由于地质队技术人员很少,没有办法及时追踪,可他心里惦记着这个矿坑。一次,卢经仕利用到井下监管工程进度的机会,专门到老矿坑采集大量岩石样品。最后,他背着20多公斤重的样品走回驻地。要知道,在这里走50米相当于在内地跑完1500米。
辛苦没有白费,卢经仕最终在那里发现了有价值的矿脉。
偶尔制造小浪漫调剂生活
在找矿途中,卢经仕经常会遇到牧民,每次牧民兄弟都会热情邀请他喝酥油茶,聊聊天。有一天,卢经仕去和离驻地比较近的当地一家牧民聊天,主人见他唇干裂又出血,就做着打酥油茶的手势动作,叫卢经仕拿回去打酥油茶喝。“我以前用一些护肤品之类的,却不见效。原来在青藏高原上最环保、最有效护肤品就是酥油。”卢经仕说。
野外生活比较单调,卢经仕偶尔制造小浪漫调剂生活。2005年6月的一天,临近傍晚时,天上突然下起大雪。第二天,大地白茫茫一片。卢经仕和同事一起堆个大雪人,并取了个名字“邦布自由女神”。
卢经仕说:“我是广东人,原来没有来高原的时候要天天洗澡。现在,我经常到山上捡牛粪,烧热水洗澡。”
青藏高原上的牦牛不畏惧高原寒风凛冽,被称为“高原之舟”。“我愿如这‘高原之舟’,为寻找祖国富饶的矿床攀高山、涉深谷、战严寒、斗缺氧,为西藏和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应有贡献。”卢经仕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