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25日电(记者王欲鸣)“我们实实在在做了事情,有些领导却不满意。”5月24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一位旗领导和记者谈起正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时,情绪有些低落。
乌拉特前旗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为破解山旱区因取水过度、地下水位下降和干旱少雨造成的“缺水症”,今年旗委、政府在山旱区实施节水灌溉工程:采取“政府补贴20%,银行贷款50%,农民自筹30%”的方式,筹资1050万元,配套300眼机电井建设低压管道,并计划3年内使山旱区2323眼机电井全部实现低压管道输水。
“这是个造福子孙的好工程!”在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南苑村,十几位村民七嘴八舌说起了节水工程的好处。村民徐永禄算了一笔账:做这项工程每户村民花1800元左右,低压管道铺好后,每亩地浇一次水节省电费5元,每年浇六七次,加上机械损耗和省水,每亩地可以省45元左右,他家40亩地一年下来就可以省1800元。管道至少能用30年。而且,过去浇地从井口到地里最远需要两个小时,现在一合电闸水就到了地里,一条管道可以同时浇几十亩地。山旱区农民高兴地称节水工程“省水、省电、省钱、省时、省工,促进增收”。
然而,乌拉特前旗实施的“民心工程”未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甚至还挨了批评。
乌拉特前旗一位旗领导告诉记者,前几天市里组织的监督指导小组参观全市各旗县的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进展情况时,对其他两个旗县建新房、修油路、栽树、建沼气等做在“地上”的“工程”非常满意,称全市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在这两个旗县,而对乌拉特前旗埋在“地下”的节水工程不感兴趣。有一位领导说,节水工程好是好,只是都埋在了地底下,上面领导来参观,也只能口头汇报汇报,不可能把管道挖出来看。
新华时评
只盯“税源经济”,是“新拜金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