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联合国难民署官员与中国维和工兵营官兵过集体生日。本报记者姜兴华摄 |
黎巴嫩近日局势紧张,我们一行赴黎巴嫩采访中国维和工兵营的记者,不断接到国内打来的电话:“维和官兵情况怎么样?你们安全吗?”今天,记者走进维和工兵营驻地附近的辛尼亚村,一整天耳畔响起的都是村民愉悦的笑声和感激的话语。
上午,在维和工兵营门口的荒坡上,随着喷有“UN”字样的推土机一阵轰鸣,一条约3米宽的便道蛇形伸向后坡。便道上,几个卷头发、大眼睛的小男孩手舞足蹈,不时捡起石子,投向远处。一个满脸皱纹的大胡子长者,笑得合不拢嘴。
“你好!China,good!”这名长者紧握着工兵营副营长聂学政的手,用半英语半汉语表达感激之情。他通过翻译告诉记者,他叫阿里,去年黎以战火中,他家的房屋被炸,果树上和地面落满了子母弹。幸好中国工兵营扫除了村子内外的子母弹,让他们重返家园。现在,为了全家人的生计,他打算开发这片荒坡,维和工兵营闻讯后又利用周末来帮他修这条约3公里长的便道。
“中国营!”记者到黎巴嫩几天来,频频听到当地百姓这样称呼中国维和工兵营。该营战士李强自豪地说:“‘中国营’成了咱们营的代称,每当外出执行任务,当地群众总会友好的向我们挥手致意。”
“感谢‘中国营’为我治好了伤!”下午,记者来到维和工兵营设立的人道主义医疗救治点,只见一个50多岁的中年男子,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说,他叫依布拉,20天前脚被石块划伤,家人把他抬到这里后,工兵营医院院长郭传明连忙给他清洗伤口、包扎。经过悉心治疗,伤口很快愈合。得知他还患有腰椎病,卫生员吴基宇一连几天给他拔火罐、推拿按摩,给他减缓了病痛。“‘中国营’在这里还用神奇的中医疗法为我们治病,让我们大开了眼界。”依布拉感激之中带着惊奇。
交谈中,十几个接受过中国维和官兵救治的村民走近前来,向记者夸赞着“中国营”。“我儿子烫伤的手是‘中国营’治好的!”女村民柔德万边说边端上鲜红的樱桃、金黄的甜橘,非要中国维和官兵品尝。
地中海和煦的海风徐徐吹来,房屋旁的鲜花轻轻摇动,金黄的甜橘频频点头。然而,在医疗点临时板房旁边,就是一块标明未爆弹坐标点的半米见方水泥块,让人依然感到战争的梦魇才刚刚离去。据介绍,从这个未爆子母弹坐标点开始,中国维和工兵营官兵在辛尼亚村一共清理了90万平方米的地面,排除未爆弹4500余枚!
和平,一个令人微笑的字眼,在这里却成了一个沉重的话题。连日来,记者每次随官兵身着防弹衣外出执行任务,对此有了更直接的感受:路上不时见到联黎部队巡逻的装甲车,以及黎巴嫩政府军设在各交通路口的检查哨,道路两侧的许多房屋依然还是一片废墟。
为了让黎巴嫩人民享有难能可贵的和平、赢得发展的机遇,中国维和工兵营官兵自去年在任务区部署以来,仅在我们今天走访的辛尼亚村,就为村民架设供电线路3000余米,救助病人1000余名,并提供食品4.5吨、饮用水6吨……
“祝你生日快乐!”夕阳西下,记者刚返回工兵营,就听到饭堂里飞出欢快的歌声。营长罗富强告诉记者,按照惯例,今天他们正在给14名5月份出生的官兵过“集体生日”。看着中国维和官兵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前来参加生日晚会的联合国难民署官员安都安对记者说:“感谢‘中国营’为黎巴嫩人民提供了无私的人道主义援助。祝福‘中国营’!祝福中国!”(解放军报/向辉、陶克、姜兴华)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梅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