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他们将沼液沼渣用来大种水果,不仅产量连年以40%的速度增长,而且水果的品质、外观、味道都格外好,客商抢着上门收购,买卖双方各有其惠。以“猪—沼—果”为发端,恭城开创了以沼池为纽带的循环农业发展新路子。
随后,广西各地大胆创新,探索出了“猪—沼—稻”、“猪—沼—菜”、“猪—沼—茶”等路子。这些模式的共同点是:“养殖—沼池—种植”三位一体,种养业就地实现生态循环。
有了沼气池这个中介,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生态原理,就在八桂农村精彩地演化出多姿多彩的循环种养业,使节约型新农村建设变成了现实。
秸秆,在大多数农村是一烧了之。而在武鸣县农村,秸秆却成了宝贝。在该县城厢镇濑琶村七星屯,我们看到一个刚投产20多天的集中供气沼池,90立方米的容量,就可满足全屯24户人家炊事和照明。
自治区农村能源办公室主任肖超介绍说,七星屯集中供气沼池,体现广西沼气发展的两个新方向:一是变猪粪发酵为秸秆发酵,解决农村养殖业下降后粪便不足的问题;二是由每家每户各建一个小沼池,转向全村集中建一个大沼池集中供气,可实现集约化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多次强调,沼气建设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全区上下必须大力推广,切实抓紧抓好。据规划,三年后,广西的沼气池总量将达373万座,沼气入户率提高到59%;到2015年,沼气池总量增到468万座,沼气入户率提升到74%,广西将成为全国第一个基本普及沼气的省区。
乡村文明:实现历史巨大跨越
富有创新意识的广西农民,如今不再仅仅满足于建一个沼气池,而是把建沼气池、“五改十化”、住宅改造纳入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的统一规划,把以沼气池为中心环节的农村生态家园建设推向更高水平。仅“十五”期间,全区投入沼气池建设资金达9.11亿元。自治区主席陆兵则说,今后检查农村工作,首先要看群众家里有没有沼气池。
高水平的农村生态家园是什么样子?自治区副主席孙瑜这样描述:农家庭园自成体系,生产场所与生活场所有机结合,除了环保楼房、卫生厨房、标准畜禽舍、清洁自来水等设施外,还实现庭园绿化美化、村组道路硬化,以及小果园、小鱼塘、小猪场、小菜园一体化。
农家庭园自成体系,带给农民的不仅是经济上富足,更是生活方式的巨大跨越。北流市民乐镇罗政村的村民罗承干这样描述他的今昔两种生活:过去一年到头就围着一亩三分地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又辛苦又吃不饱饭。
如今,用沼气一年就省下煤气费900多元,种果养猪养鱼又增收上万元,一早起来,可在小庭院浇花淋菜喂鱼,打理下小果园;下午,还搞些第三产业,读读书看看报;晚上,邀上邻居在村里的灯光球场赛上一场篮球。
在北流采访时,记者了解到,该市在推进农村生态家园建设时,已建成初具规模的农民公园39个,文化广场38个,灯光球场185个,图书馆135个。农民群众由此有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短评)
我国70%人口在农村,决定了没有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全国的可持续发展。而大力发展沼气,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广西大力发展沼气的成功实践表明,绿色的沼气,已带来多彩的福祉:洁净乡村,保护环境,循环种养,增收节支,益己益人,利国利民。
广西以沼气为切入点建设农村生态家园,探索出“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模式,遵循了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循环,体现了生态经济的美好发展前景。
沼气建设与养猪、养鱼、种菜、种果等结合起来,能增肥、增产、增效、增收;与改圈、改厕、改厨、改路、改水、改房等结合起来,能极大地改变村容村貌和家居环境卫生。沼气,让乡村增添秀美,使农民绽放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