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重庆视窗5月28日电 记者张袆报道:记者今天从重庆市劳务经济工作会上获悉,到2012年,全市将培训农村劳动力120万人,农民人均劳务收入每年递增12%,农民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
为了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市长王鸿举强调,发展劳务经济要努力实现“四个转变”。
劳动力管理要由人工静态管理向信息化动态管理转变
王鸿举说,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不对称,劳动力资源调查、技能培训和组织输出“三大系统”未完全联动。对每一个劳动力的家庭情况、务工去向等情况不完全清楚。这就需要将原始手工的静态管理转变为信息化动态管理,做到信息翔实、全面。为劳务资源管理与决策提供准确、全面、及时的信息。
经验链接:
永川区劳动力资源调查实现了“一镇一库、一村一档、一人一卡”,基本掌握了劳动力的“来龙去脉”;江津、合川、开县等地在乡镇成立职介所或劳动力转移促进会,在村里设立了劳务信息员,就形成了全覆盖的信息网络。
劳动力培训要由数量扩张向“数”“质”并重转变
王鸿举强调,劳动力培训不光要“块头”,更要重“品质”。劳务经济已进入品牌经营时代,谁提供的劳动力更具有“含金量”,谁就能树起自己的品牌,占据竞争的有利地位。
经验链接:
开县巨龙职业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设立专业,让每个学生都学到一门看家本领。他们在学生入学前就签定就业责任书,保证最低工资收入不少于1500元,保证已安置就业的毕业生下岗三年内再安置一次就业。同时,他们还在沿海地区外派工作组,既掌握了学生的就业情况,又方便地获取了新的就业信息。现在,从这个学校毕业的2万多学生在全国各地干得风生水起,一说到巨龙的学生,人家就刮目相看。
劳动力转移方式要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
目前,全市通过各类中介机构、劳务经纪人等有组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仅占转移总数的30%。王鸿举强调,要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通过政府、能人、中介组织和劳务基地联动,使劳务输出由“游击队”式的输出向有组织的“集团军”输出转变。
经验链接:
合川区农民孙辉菊外出务工返乡后成为职业劳务经纪人,近年来由她介绍外出就业的农民就有2万多人;垫江县针对建筑劳务输出规模大的实际,在云南昆明、湖北十堰等地建立建筑劳务输出基地,提高了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目前在这些地方务工经商的垫江人达到10万之众。
鼓励外出务工人员由“打工仔”向“创业者”转变
针对部分农民工外出务工后,在积累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时,又衣锦还乡成为创业劲旅的现状。王鸿举鼓励农民走出去“换脑子、学技艺、挣票子”,更鼓励他们返乡创业“搞项目、办厂子、带乡亲”。他还要求各区县为返乡创业的能人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创业的平台。
经验链接:
开县人邱天打工成功后,准备投资4亿多元开发东河流域,建3座电站。并投资2000多万元,在新县城建“荣泰百货大楼”;开县、铜梁等地实行“建一处园区、引一批能人、带一片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政策,创建小型工业园区和商业服务一条街,为返乡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