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戛纳电影节,亚洲电影虽然很是风光,但华语电影除了电影人撑足场面,却在奖项之上无甚收获,中国电影在自己走向世界的“福地”遭遇滑铁卢,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国人用他们的认真与固执给了我们很好的反思。
曾经,我们很多的演员和导演,自以为找到了一条可以迅速和世界电影接轨的捷径,这也是为何那么多导演将自己的前途和身家压在各种电影节上的原因,以为只要号准评审的脉,在国际上获奖,就能有好的收成。
可目前各个电影节上都在传递这样的一个信息——这条路正在被我们自己堵死。我们引以为豪的“获奖秘方”正在失去它当年的效力,各大电影节普遍具有了“抗药性”,很容易分辨出,你是用心在拍一部电影,进行纯粹的自我表达,还是怀着某种目的,依靠贩卖某种陌生文化来获取名就功成。
且不说这些年中国电影人鼓捣出的那些大片,单说说那些小成本的电影,与每年寥寥无几的大制作影片和那几张熟脸导演相比,这些不为太多人所知的小成本电影和电影人,才是中国电影承上启下的关键。可这些导演,又有几个是用心来拍一个“只为自己真实感受而活”的电影?太多的功利色彩和企图心,让中国电影失却了某种纯净,给许多人心中增添了一种不安。
戛纳电影节虽然同是名利场,但在它光怪陆离的背后,也有它的某种真实与敏感存在,否则,仅维持一个表面繁荣是不足以让它确立自己江湖在戛纳,我们的“聪明”与“变通”遭遇对方抱守的“传统”和“固执”。
一方维持着自己恒久不变的标准,一方的“聪明”变成一种自我束缚。这就有点像《绝代双骄》里江小鱼那套经典理论:他不怕狡猾的坏蛋,就怕纯粹的好人。当我们开始不尊重电影本身,甚至背叛自己的内心,硬给它强加太多东西的时候,它们自然会让我们付出应有的代价。
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