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陵精美文物吸引俄罗斯记者趴在玻璃地板上拍照 本报记者 王警 摄
本报讯(记者 陈有谋)昨日,“中俄友谊之旅·中国行”采访团继续在我省开展主题为“魅力陕西”的采访活动。“震撼”是俄罗斯记者参观完汉阳陵、秦兵马俑后说得最多的话;“博大精深”是他们与陕西文化名人交流后的深切感受。
汉阳陵陶俑栩栩如生
俄记者趴在地上拍
昨日,采访团先后参观了汉阳陵和秦兵马俑。在号称“盛世奇观、世界第一”的汉阳陵地下展览馆内,栩栩如生的汉代陶俑让俄罗斯记者为之倾倒,手里的快门一直按个不停。
为了拍到不同角度的照片,好几个俄罗斯记者甚至不顾“形象”,趴在地上拍摄起来。
在秦兵马俑,俄罗斯记者被允许可以到距兵马俑更近的二号台参观、拍照。在造型各异、威武雄壮的兵马俑面前,记者们个个惊叹不已,手中的镜头始终没有离开过坑下的兵马俑。“以前只听说过兵马俑,今天一见,果然伟大。”记者洛希茨·伊戈尔称,兵马俑太神奇了,太伟大了,令人震撼。这也是代表团中俄罗斯记者昨日说得最多的话。
谈俄文学
老教授送书给俄记者
为增进中俄两国文化交流,昨日下午,采访团参观完兵马俑后,省文化厅组织我省部分文化名人与俄罗斯记者进行对话,探讨、研究中俄文化。省文化厅副厅长蒋惠莉,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陕西高校戏曲研究会会长、陕西外国文学学会会长马家骏,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高建群,兵马俑博物馆馆长吴永琪,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浩等出席。
在回答俄罗斯独立电视台记者“您对俄罗斯文学的了解”时,79岁的马家骏教授称,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他就开始学习俄语。5月27日,他还在学校给学生们讲俄罗斯文学。谈到俄罗斯名著时,老人标准的俄语赢得了俄罗斯记者的掌声。老人称,他还写过很多俄罗斯文学方面的书籍。几年前他写的《高尔基创作研究》被同学带到俄罗斯,亲手交给了高尔基的孙女。在昨日的交流会上,老人将自己所写的、不久前出版的《俄罗斯文学史简史》送给俄罗斯记者。老人对俄罗斯文学的热爱和独到见解再次赢得了俄罗斯记者的掌声。
谈中俄诗歌差异
陕西学者比喻形象
在回答俄罗斯日报记者“中国文学作品的民族精神是什么”时,高建群称,中国是一个“以和为贵”的国家。几千年来,中国长城以南的农耕文化不断与长城以北的游牧文化撞击、融合,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础。而这种基础的核心是“和谐”,这正是中国不断发展的原因。
在回答俄罗斯记者“中俄两国的诗歌差异”时,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浩称,中国的诗歌在表意时委婉含蓄,俄罗斯则是直抒胸臆;中国的诗歌很注重写作技巧,而俄罗斯则更倾向于直接的叙述。他举例说,在俄罗斯诗歌中,青年男子向心仪的姑娘表达爱慕之情时,往往以一句“我爱你”打动对方,而中国诗歌则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赢得对方的倾心。李浩形象的比喻经翻译后,现场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