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反映时代要求,贯彻中央精神,符合四川实际,集中代表全省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报告主题鲜明,思路清晰,任务明确,重点突出,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和可行性,是指导四川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摘自《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九次代表大会关于中共四川省第八届委员会报告的决议》
时针指向历史性一刻:2007年5月13日9时,省第九次党代会开幕。
杜青林同志代表第八届省委向大会作题为《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为实现富民强省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的报告,12次掌声,是代表们最好的评价。3天后,闭幕大会上的如潮掌声见证了报告通过。
48.5万平方公里盼腾飞的脉搏、8700万人求发展的心跳,随着报告的诞生而澎湃跃动。这是奋斗在当代四川的共产党人面向新时期的发展宣言,是全省人民迈向新征程的行动纲领。
几百人直接参与调研,“谁说过的话都可以讨论修改”———
一个基础坚如磐石:源于实践、指导实践
从酝酿开始,报告的形成始终在省委常委会和省委书记杜青林的直接领导下进行。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处于关键阶段,四川的新篇章将如何着墨?8700万人民的新生活怎样增色?
答案,归根结底只能来自于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2006年12月11日,入川履新第九天,杜青林在省委书记办公会上第一次提出,开展省委重大课题调研。
随后的两个多月被称为“调研月”,近千人直接参与29项课题的调研。省委明确表示,调研也是为起草党代会报告作准备。
警卫看到,亲笔修改调研课题的省委书记,办公室灯光亮至次日凌晨。阿坝州大骨节病患区、成都东郊工业调整现场、眉山农村综合改革基层……杜青林、蒋巨峰等省主要领导遍访巴山蜀水。3月底,调研半径扩大到蒙苏浙鲁豫,到发展最好最快的地方聆风听涛。
尊重省情、尊重客观规律———这次规模空前的调研秉持实事求是原则。“谁说过的话都可以讨论修改,包括我。”杜青林说。
一个课题,最多时有6个调研组“打擂台”。跳出部门局限看全局,走出机关听民意,结合当前看长远。“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四个跨越”,“四项任务”……一系列带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的思考瓜熟蒂落。
随着调研的深入,2007年1月12日,省委常委会议定:成立党代会报告起草组,时任省委副书记陶武先,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少雄分别任正副组长。
100天里数次较大修改,“集中各级党组织和各方面智慧及意见,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意志”———
一个主题贯穿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
距成都市区约20公里的西圃园,是起草组大本营。
13个省级部门的20多位“笔杆子”入驻那天,寒冬萧瑟,离开时却已春深日丽,万物勃生。负责起草组日常事务的省委政研室主任萧少秋一算,正好100天。
杜青林先后三次主持省委常委会研究报告起草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讨论、部署各阶段工作,对报告的指导思想、主题、内容等作出指示。
起草组深感责任重大,他们决不只是谋一篇文章的局,而是按照省委的要求,擘划一个大省未来五年的势。
从学习始。十六大以来从中央到省的重要文件和领导讲话、兄弟省份的党代会报告、各种理论著作……资料摞得比人还高,理论和政策素养也随之“长高”。
提纲、初稿、改稿,平均几天一次较大改动。几位过去参与过党代会报告撰写的同志感言,这样多次细致的改动以往并不多见。
报告最初有两个版本,传统版和创新版。
传统版写法大致是,经济建设按一二三产业布局,社会建设写科教文卫等。
省委最终选定创新版。“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主题贯穿报告全文,阐述又好又快发展和构建和谐四川这两部分分量最重。又好又快的经济建设由“四个跨越”统率,三次产业的发展重点突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资源节约利用开发等更是重要内容;构建和谐四川中“以人为本”贯穿,开篇写民生,民生先谈就业。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升华为“生态文明”,包含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等丰富内涵,成为本次报告的一大闪光点。
讨论再讨论,磨砺再磨砺。起草工作沿着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轨道前行。
4月,省委常委会两次讨论修改报告。资源开发问题是修改后突出的重点之一。一个欠发达的资源大省响亮提出保护优先、适度开发,无疑是对科学发展观最生动的实践。4月11日,报告印发201个单位征求意见,好评如潮。
杜青林挤出4个半天时间,与省级老领导、一些专家、企业家和省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党外代表人士面对面,听取对报告的意见。
海纳百川,省委梳理出各方修改意见349条,对报告作了178处修改。报告荟萃各方智慧,饱含民众意愿。
千锤百炼出炉第十稿,“奔富裕、求发展、促和谐、树新风”———
一个愿景激励人心:富民强省、全面小康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
杜青林对报告起草倾注心血,每一稿都认真审阅,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后作出修改。他带着报告初稿登上了赴五省区学习考察的飞机,反复推敲、阅改。考察中,五省区富民的做法启发大家深思,杜青林提出,在“求发展、促和谐、树新风”三项任务前应增加“奔富裕”。报告起草时,有人提出,从因果关系看,“奔富裕”也可放在“求发展”之后。杜青林推心置腹地说:“把‘奔富裕’放在第一位,不是简单的词序问题,而是一个执政理念问题。”富民,是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根本目的。
为了富民,报告中写入“创新、创业、创造”;写入试点“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写入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
着眼强省,报告系统论述了“四个跨越”的路径;把“加快改革开放,推进创新发展”作为六大部分之一,强化跨越发展、富民强省的动力机制;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加强党的建设,强化政治保证……
一稿、二稿……九稿。5月13日,杜青林宣读报告的铿锵之声从庄严的省第九次党代会会场飞向蜀中山山水水。代表强烈共鸣,民众欣悦振奋。
根据党代会期间代表们的意见,报告又进行了多处修改,最后定稿为第十稿,提交闭幕大会通过。
大会评价:报告主题鲜明,思路清晰,任务明确,重点突出,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和可行性,是指导四川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一个代表民心的报告,必定能凝聚民心。一个矢志跨越的报告,必定能带领全川人民去实现跨越,朝着富民强省全面小康的目标阔步迈进!曾实本报记者谭江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