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天津新闻 > 北方网

“啊 摇篮” 半世纪后的激情相会(组图)

  合影自右往左为唐香荣、杨秀英、唐凤彦,后排男子是唐凤彦的丈夫张福海。

半个多世纪后,老照片中的年轻人早已白发苍苍。

合影自右向左为张福海、陈翠英、唐香荣、杨秀英、唐凤彦。

  5月28日是四位7旬老太太聚会的最后一天。她们分别了半个多世纪后首次相会;她们曾经在一个村子里长大,一起参加抗日宣传;她们中的3个人曾经为毛泽东、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看过孩子;她们是“八一学校”第一批保育员。

  走出“山沟” 我们是第一批上学娃

  免费上学宣传抗日

  4位老太太都出生在河北省原新乐县渔砥村。“那个时候,我们的村子还属于华北老解放区,有八路军免费学校,我们4个人都上了学。
那时候很少有家长愿意让孩子上学,我们是村子里第一批上学的女孩子。”唐香荣说。

  上学不花钱,上课没教材,跟着老师学习“光荣”、“抗日”、“不做亡国奴”。“那时候上学就是以宣传抗日为主,日本鬼子来了,我们就停课,老师带着学生往村子外面跑。因为书本太珍贵了,好几年才分到一本,有一次,我们就在碾子下面挖了个坑,把书埋在里面。孩子们就藏到村子外面的树林里。等鬼子走了,我们再出来,把书挖出来。”陈翠英阿姨回忆说。

  她们是村子里第一批上学的女娃娃,每到星期天,她们就跑到村子里挨家挨户地去宣传上学。

  存着鸡蛋留给伤员

  杨秀英阿姨对儿时家里的贫困记得非常清楚。孩子上学,经常要走十几里的路,早上吃一顿菜粥,中午就喝浇菜的凉水,家里条件好的学生就带一个生山芋。她家离学校8里路,每天一个来回,只能吃两顿饭,饿了渴了,就在半路上用两只手捧河里的水喝。后来她得了一种病,总是咳嗽,中医说没什么大毛病,就是饿的。那时候,家里最值钱的就是鸡蛋,用的日用品都是拿鸡蛋换。母亲下决心每天煮一个鸡蛋,两个月后,她的病就好了。

  有时,村里来了打胜仗回来的游击队,村里人就将家里存的鸡蛋拿出来,往担架队里送。敌人封锁村子,盐和火柴都进不来,各家都几天没有盐吃。游击队员几天不吃盐浑身没有力气,她的爸爸就回到家把盐罐里剩的盐倒出来,包好,送到游击队员手里。各家都是这样,大家凑一些盐送给游击队。

  鬼子进村差点没命

  杨秀英阿姨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次危险。

  那个时候,村子里面的人都在抗日。日本鬼子来了,他们不熟悉地形,就要抓村里人。

  日本鬼子经常到村子里扫荡,村里家家都有地道,就像电影《地道战》里演的那样,他们一来,年轻的姑娘就钻进去,怕给日本人糟蹋。有一次日本人来扫荡,她们都钻进地道,可是有一个邻家的小姑娘没有钻,几个胆子大的老太太就坐在炕上,她妈妈把锅底灰抹在小姑娘的脸上,可还是被日本人看出来了,那个小姑娘被糟蹋了,没过多久就死了。

  她和几个人躲在地道里,日本人从早待到晚上,她渴得实在不行,就喝自己的尿。地道有一个小的通风口,可是后来不知怎么给堵上了,地道里的几个人都憋得晕了过去。“到了晚上,我被抬出来时已经‘死’过去了。我被抬到房顶上后,过了几个小时,居然恢复了知觉。”

  1

   走进“学校” 我们转眼全都成了“妈”

  给烈士遗孤当“妈妈”

  “每到星期天,那些父母在前线阵亡的孩子就变得非常暴躁,别的首长的孩子都接走了,房间里只剩下他们。可怜的孩子们拽着我的手,紧紧地不肯松开。”

  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者的孩子大都交给当地的老百姓抚养,“打到哪里,孩子就丢到哪里”。为了让这些孩子们接受好的照顾和教育,专门建立了河北省阜平“八一学校”,后来在1949年8月迁到北京,改名为“华北军区政治部八一学校”,中央首长的孩子全部集中在一起。唐凤彦、唐香荣、杨秀英3个人,是这所学校第一批保育员。她们照顾过的孩子大都是国家领导人的子孙,还有革命烈士的遗孤。

  “当时,我们是以参军的形式被分配到了这里的。这个学校最早在阜平时只有13位老师,搬到北京后,从7个县里挑选了100多个保育员,几乎都是十几岁的小姑娘,最小的只有14岁,最长的也有三四十岁的。我们3个分别负责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的一个班。”唐香荣对记者说。

  唐香荣在4个人里面年龄最长,最早入党,经她介绍,唐凤彦等3个人在1950年加入了党组织。同年,4个人从村子里的高小毕业。陈翠英考入县里的中学继续读书,唐香荣、唐凤彦、杨秀英3个人一起参军来到了“八一学校”当保育员。

  唐香荣年龄稍大,比较有耐心,被分配到“八一学校”托儿所照顾年龄最小的孩子。

  “特殊培训”学织毛衣

  “当时要接受半年的培训,国家领导人的孩子都集中在这里,毛泽东主席的孩子、朱德总司令的孙女、刘少奇的孩子等等都在那里。所有的保育员都要学习如何给孩子洗澡、洗头,打毛衣,掌握一天喂奶的次数和时间。培训时间比较长,管理得也很严格。”唐香荣阿姨对记者说:“进了学校以后,我们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给每一个孩子打一身毛衣,这些孩子非常可怜,原来都不在父母身边,住在农民家里,根本没有穿过毛衣。”

  当时我在托儿所,班里有20多个孩子,七八个保育员三班倒。那时徐向前的儿子在我们班里,还有其他一些高级干部的孩子都在我们班。我记得最小的一个孩子叫小西,只有7个月就送到我们那儿,他的爸爸妈妈都上前线抗美援朝。我们单独给小西准备了一张小床,所长亲自照顾,一天吃几次奶,喝多少水,我们都是特别认真地照顾。当时大家都很认真,值夜班的时候一个瞌睡都不能打,要给每个孩子盖被子,记录孩子晚上说不说梦话,早上起来每一个孩子要试体温。我们给孩子洗澡的姿势都是标准的,怎样洗头,怎样给孩子护住耳朵……

  调入“八一学校”时,唐香荣只有19岁,还是个大姑娘,她说自己照顾这些孩子就像自己做了妈妈一样,对待每一个孩子都有深厚的感情。有的孩子到了周末甚至不愿意回家,抱着唐香荣叫着“我要唐阿姨!我要唐阿姨!”

  照顾孩子最怕周末

  杨秀英进入“八一学校”时只有17岁,负责照顾学前预备班,也是幼儿园最大的班。“最最让人心酸的,就是那些烈士的孩子,每到星期六下午,就是他们最难过的日子。”

  “我们班里有20个孩子,其中有好多孩子的父母都去了抗美援朝前线,有几个孩子不幸父母双亡。一到星期六下午,别的孩子被警卫员接走了,可是他们没有人接,只能留在空空的房间里,情绪变得非常糟糕。”

  这些孩子特别不好带,他们会闹情绪,用脚使劲踢人,有几次都把我踢伤了,看着他们我心里就像碎了一样难受。那时候我们每个人每月都有1元多的津贴,我们就省下来,几个人分工,把那些烈士的孩子分着带,一个人两个,一个人看三个。到了星期六、星期天,我们就带着这些孩子上街,给他们买几颗水果糖吃。这些孩子实在是难管,有一次一个孩子大中午的不睡觉,跑到园子里的假山上藏了起来。“八一学校”的园子很大,像大观园一样的,有很多假山,我就在假山上爬上爬下找他。

  由于经常是跑着去食堂吃饭,跑着回来,为的是让替班的保育员早一点吃饭,唐香荣、杨秀英和唐凤彦先后闹起了盲肠炎。杨秀英还记得自己做完手术第五天就出院了,看到孩子们晾被子,自己去帮忙,结果伤口上贴的膏药都掉在了地上。

  唐凤彦说自己最受不了的就是看到烈士的孩子哭。唐凤彦带的是小学的班级。“我的班里有一个男孩,父母都阵亡了,家里没有任何的亲人。每到周末,看到别的孩子被接走了,他就跑过来紧紧抓住我的手。孩子难过啊,他眼都不愿意抬一下,两只小手紧紧地抓住我,不让我离开他。每到这个时候,我都狠下心说,‘走,我们出去转转。’没人管的孩子,我一管就是五六年,那时我还没结婚,可是就当他是自己的孩子。就是现在一想到孩子那忧郁的眼神,我的心里都不知是什么滋味。”

  在“八一学校”,像这样的孩子并不是个别的,几乎每一个班级都有几名。“他们每到周末都恨不得有人来接他们出去,到街上转转,可是没有人来看他们,连大门都出不去。”唐凤彦说,“我们就感觉到,肩上的担子实在是太重了。”

  主席送来朝鲜苹果

  唐凤彦当时经历的一件事情,给自己相当大的触动。记忆了50多年,至今念念不忘。

  “当时我管生活这一块,孩子的被褥和生活用品都是学校供给,但是刚一开始的时候是自己带。我负责察看孩子缺少的物品,记录下来,警卫员会用车拉来。当时朱德的孙女在我们班,总司令的警卫员送来一车的用品,我一看,感觉真是,现在也没法说,给孩子送来的被褥、衣服,全都是用最差的布做的,又硬又破,孩子用着不舒服啊!几乎没有一件是像样的。班里很多一般干部的子女,用的都是大绣花缎子被,可是朱德总司令的亲孙女,用的却是这么差的东西,当时对我们的触动非常大。”唐凤彦回忆说,当时在自己班级里的,还有周恩来总理的侄女。每次周末从家中回来,别的孩子都带一些点心,可是她却从来都是空着手。

  在提倡艰苦朴素、领导干部不搞特殊化的年代里,在“八一学校”,国家高级领导人的子女并没有受到特殊的照顾。“不论是什么级别干部的子女,每个周末从家里回来,不管带的是多高级的点心,都是放在一个柜子里,由全班的孩子分享。有一次,毛主席把金日成送给他的朝鲜苹果转送给了“八一学校”的孩子们,分到每个班级只有1个苹果,结果全班加上老师近30人,分1个苹果。我们用小刀把苹果切成小片,每个人都吃得津津有味。

  1955年,唐香荣、唐凤彦、杨秀英先后离开了“八一学校”,之后再也没有见面。今年是“八一学校”60周年校庆。通过学校的帮助,4位老人在分离了半个世纪后,终于重新团聚。昨天,在相聚后,4位老人再次分开,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中。然而,她们的故事留了下来,还有她们在“八一学校”的快乐时光。

  唐凤彦,73岁,住在天津河西区宾馆西路,从天津市河西区煤建公司退休;唐香荣,77岁,来自邯郸,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杨秀英,73岁,来自上海,退休前在上海园林设计院工作;陈翠英,73岁,来自河北省满城,退休前在河北省太行监狱工作。

  前一页2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唐凤彦 | 唐香荣 | 杨秀英 | 陈翠英 | 朱德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