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万亩茶园,观民族风情,品富硒清茶,吃富硒鲜果,饮小作米酒,喝石磨豆浆,体验打糍粑的滋味……纯朴的乡间生活,全新的感觉,让你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给开阳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增收
在开阳南江乡凤凰寨,村民刘忠华告诉笔者,他家3年前种植的3亩枇杷如今开始投产,每亩收入6000元,今年春季,又新种植了300株,如今这里家家户户都种上了枇杷,去年,仅枇杷一项,人均收入达3000元。
建设新农村,农民增收是根本。该县108个行政村绝大部分均搞起了特色产业,做到”一村一品“,形成规模化、优质化、集约化,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统计,全县共建成蛋鸡、蔬菜、肉兔、“农家乐”等特色产业61个,村民逐步实现了致富梦想。双流镇刘育村蛋鸡养殖小区,涉及农户52户,建圈舍41.2万平方米,蛋鸡存栏22万羽,日产蛋16万枚以上,每户一年创收2万余元,生产的无公害低胆固醇蛋,在2006年森林之城·魅力贵阳“十大乡土特产”评比展上,开阳贵农牌鸡蛋荣获第二名;三合奶牛村现存栏奶牛544头,日均产奶5000公斤,奶牛年均经济效益5000-7000元,三合村人均收入从养奶牛前的1800元上升到现在的3500元,实现了人均收入增加1700元的跨越式飞跃。在南江乡凤凰寨和禾丰乡水头寨,将“乡村旅游”、“农家乐”与“农民文化家园”项目建设相结合,实现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建设的互促双赢,仅五一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达10万余人次,创收50万元。
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
在实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该县采取政府划拨、企业捐助、部门、群众自筹“四结合”的资金运作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全县财政投入资金1600万元,企业捐助800余万元,捆绑涉农、交通等项目资金2600万元,把沼气建设与农户改厨、改厕、改圈、美化家园相结合,配套建设了机耕道13.5公里,提灌站3座,输水管网22公里,建成高标准农田500亩、油路11公里、完善奶牛养殖小区和草地灌溉供水设施,修建圈舍2.2万平方米,种草3700亩,建青贮窖1.1万立方米。
进寨路、村组路、串户路、致富路,路路相通,晴天进寨不沾灰,雨天入户不带泥。推进了开阳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开阳的各村行走,平坦的水泥路像玉带缠绕在青山绿水间。文化娱乐活动小广场、医疗服务室、农家书屋、健身场所、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远程教育工程等公共配套设施的健全。
文化教育提升农民素质
为提高村民整体素质,开阳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和农业实用技术及种植养殖业等知识培训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农村扯皮扯筋的少了,打架斗殴、酗酒闹事的少了。
该县农业部门先后多次邀请专家开设农民培训班,进行专题讲座,以“专家+技术推广机构+基地+农户”为模式,拥有14名专家的开阳县科技专家大院是县委、政府为加速新品种推广应用,发挥示范户辐射带动作用的一个缩影,长期为农民提供致富信息、市场信息、技术咨询等服务。两年来,共开展果蔬种植、生猪、奶牛养殖管理技术等农业适用技术培训27期,培训3325人,培育科技示范户150户。奶牛科技专家大院专家组老专家董载勇、杨德珍经常走村串寨,深入双流镇三合村奶农家中进行现场指导。2006年7月24日,在得知奶农王志刚家有一头奶牛患口腔溃疡后,董载勇教授专门从贵阳带来了特效药进行医治,并跟踪观察了一个星期,直到患病奶牛痊愈。
为使农民尽快掌握新的种养技术,该县积极引导村民学科技、学文化,聘请专家进村指导,引导农民上网查政策、种养技术、信息和市场行情。目前,该县涌现出一批如张秦华、王春霖等靠科技致富的新型农民。
家园建设彰显农民文化
为使民俗民间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该县坚持把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农民书屋建设作为发展农村文化的突破口来抓,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与“农民文化家园”建设相结合,整合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电视放映“2131”工程、电视进万家工程,投入3500万元建成了县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16个乡镇精神文明活动中心;108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60个村组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站及小戏台、文化小广场等300余处农村文体活动场,初步建成了集思想教育、科技培训、文化活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村级文化设施体系。通过该县开展的“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这一平台,在全县开展“一百三千”(“百狮闹元宵·金龙贺新春”、“千人农民书法大赛”、“千人象棋大赛”、“千人民乐合奏”)农民文化系列活动。同时,明确在农村开展“农民文化活动日”、“农民文化周活动”。即把16个乡镇的每个赶集天确定为该乡镇的农民文化活动日,每个村每个季度确定一个周为农民文化活动周,由乡镇牵头,以村为单位,农民参与的形式,利用每个场天开展象棋、围棋、劳动技能、文化表演、各类球赛等文娱文体活动,满足了农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