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5月30日电 今天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增刊――2006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摘要如下:
2006年,全国各地区1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总体要求,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区域经济整体上保持了增长较快、结构优化、趋于协调的良好态势。
全国各地区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消费需求旺盛,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进一步加速;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下,各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同程度回落,投资的城乡结构和地区结构有所改善;各地区利用外资稳步增长,加工贸易已经逐步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占全国经济总量一半以上的东部地区,在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着力调整经济结构,投资增速明显回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增强,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相对较弱,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最低。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抓住产业转移的机会,承接沿海地区转移过来的制造业,积极扩大进口和出口,并以此带动当地经济增长。作为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中部地区,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增加值增速最高。西部地区凭借资源和能源优势,抓住资源价格改革的契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消费结构。东北地区大力发展加工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速最快。此外,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占全国的经济份额进一步提升,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增强。
2006年,各地区居民消费价格基本保持平稳,西部地区各类价格涨幅高于其他地区。东、中、西、东北地区CPI分别为1.3%、1.5%、1.7%和1.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工业原材料和能源购进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均比上年有所回落,其中东部地区涨幅相对较低。各地区劳动成本继续上升,职工工资普遍上涨,农民工工资稳步提升,其中东部地区工资水平最高,中部地区工资水平增长较快。房屋销售价格涨幅有所回落,但部分城市涨幅依然较高。
2006年,各地区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较快发展,金融运行平稳。各地区储蓄存款增势趋缓,新增企业存款活期比重大幅提高。各地区人民币贷款增速较上年加快,呈现上半年多下半年少的季节波动模式。从期限结构看,东部地区短期、中长期贷款的余额、增量占比较均衡,西部地区资金占用长期化较明显。货币市场资金向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流动相对加快。股票市场融资功能显著增强,东部和中部直接融资比重显著提高。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向纵深推进,初步形成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有效互动的良好格局。
但也要看到,各区域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性仍然较强,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压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任重道远。2007年,各地区应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来源:人民网经济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