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被称为烽火年代中“无间道”的26集红色题材电视剧《51号兵站》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该剧播出后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这部电视剧让观众们记住了上海的吴淞口和剧中的“小老大”梁宏,可是观众是否知道《51号兵站》剧中所运出的军用物资送往了哪里?该剧中的“小老大”原型又是谁呢?
记者日前获悉,《51号兵站》中所运出的军需物资均是由上海运到盐城市东台弶港,而剧中的“小老大”原型则被当地传出是曾经在弶港组织运输军需物资的张渭清。
弶港是“51号兵站”中转站
记者在东台弶港采访期间发现,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在夜晚守在电视机前观看《51号兵站》,因为《51号兵站》中所提到的老家指的就是弶港。所派出的船只都是由弶港出发的,而且船只包括船夫也基本都是弶港人提供的。弶港在遥遥水路上肩负使命、南上北下,连成一条永垂史册的红色生命线。当时,从上海运送军需物资到苏北根据地东台弶港,再由弶港转运到后方山东等地,在51号兵站中东台弶港有众多船夫直接参与了运输。
据历史记载,1941年9月,新四军一师驻防东台沿海百里海岸带,一师师部和苏中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在这里指挥着全苏中的抗日斗争。因为东台沿海拥有了300多艘能航海、能搁滩、能抗风的木质帆船以及数百辆小车和50多辆牛车,更拥有幽深的草滩、浓密的芦苇、交错的港口的天然隐蔽优势。新四军一师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东台与大丰接壤的蹲门潮滩上组建起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野战医院,并与延伸南去的潮滩上的笆斗兵工厂、弶港印刷厂、被服厂以及海上“流动银行”,形成了南黄海根据地的后勤保障体系。为了确保海上军运船只的安全,粟裕司令员多次乘坐顾雍海的那艘“咸菜瓢儿”出海摸海情、探水路,绘制了南下的水路图和北上的水路图。
当地一些上了年纪的居民向记者介绍到,“51号兵站”在弶港的公开名称叫做“江海运输公司”,并拥有“铁叉船”“顾家船”、“周家船”、“三合心”等10余艘专用运输船。这些木质帆船以装运出海渔船需要的麻丝、桐油、铁钉、石灰等作掩护,源源不断地为苏中根据地输运着药品、炸药、汽油、枪支弹药、无缝钢管等重要的军需物品。
船夫后人讲述烽火岁月
在弶港流传这样一个故事,1943年秋,身为新四军第一师军需科科长张渭清等同志,奉苏中财政处之命,来上海采购通讯器材和无缝钢管等军需物资。张渭清通过苏北半龙港洪帮“老头子”潘海鹏介绍,以商人身份,来到设在黄浦江边的宝丰渔行,成为该渔行的“小老板”(代理人)。从此,新四军第一师采购物资的秘密联络点便在宝丰渔行隐蔽了下来。从上海源源不断地向苏中根据地运送棉布、纸张、药品、生铁、钢管等大量军需物资,有力地支持了敌后武装斗争,支持了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
由于年代久远,当初参与运输的船夫不是逝世就是无法找到其确切的住址。记者在一直关注此事的弶港镇邮递员丁碧赋带领下终于找到一位当初参与物资运送者后人——谭成芳。
据介绍,谭成芳在弶港镇颇有名气,原因是其父谭学宏曾经多次参加51号兵站的军需物资秘密运送工作,并由于谭学宏写得一手好字的原因在当时很受张渭清的器重。
“其实我父亲是海安人,后来投奔弶港姑奶家,为姑奶干些零活,大概在我父亲17岁的时候,张渭清找到我父亲让他去运送一些货物,当时我父亲并不知道运送的是军需物资,只是有顾客上门便依顾客的意思去执行。”谭成芳回忆到:“我父亲依张渭清的要求去上海的吴淞口拖货物,装货时我父亲也不知道这里面藏有枪支,后来在运输过程中我父亲无意中看到在麻丝和石灰下面都是手枪,当时我父亲吓的发抖‘打摆子’,在我父亲心目中在兵荒马乱当中运输这些东西的人应该是土匪,而且这是在日本人的眼皮底下运输,这是掉脑袋的事。”事后谭学宏从其他人口中了解到张渭清是共产党,运输的东西都用来抗战用的,这才安了心。而谭学宏此后也多次去吴淞口进行秘密运输军需物资。
渔港又响排斧声
《51号兵站》播出之后,弶港的一位修造海船的老木匠更成为当地人追捧敬慕的“帆船明星”。
今年76岁的崔广明师傅与海潮、船帆、排斧相依相伴了一生,当年军运帆船上的海螺声、牛角声和竹桶声至今尤响耳边。连日来,这“船王”的“51号兵站工作室”里格外热闹,晚间老两口围坐在电视机前一集不拉地观看《51号兵站》连续剧,白天则在工作室陈列的《51号兵站》曾使用过的4帆木船模型边为来自各地的各界人士、海防民兵以及青少年学生讲叙当年海上军事运输线上发生的一个个惊险壮烈的故事,让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在聆听烽火故事中接受着心灵的洗礼。
崔师傅的老伴王桂英告诉记者,老头子与“51号兵站”的“红船”有着不解之缘,他在23岁那一年就开始为苏中弶港海防团修船、造船好几年,为在海上打日寇剿海匪起到重要作用。他不但是造船的好把式,熟悉木帆船的“三木四肉、五板六眼、七走八飞”的名称作用,还教给航海人水路用篷的经验,海上3至4级风力时要使用满帆航行,5至7级风力时要使用头篷、大篷、地梢篷,8级以上风力时要适当减篷,10级以风力就要投放“太平篮”,以确保船只安全避险。由于老头子的模型船逼真可观,已成为各方人士渴求的珍藏品。
前些日子,外地一位客人愿出2500元购一艘模型木帆船带回家,老头子不为钱财所动,说这是《51号兵站》的模型船不是私家爱好品,要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展示品。这是他晚年最大的心愿。为了多造模型木船,他把家中仅有的2万多元晚年生活费全部拿去购置了造船所需的各种材料。他赠送给东台市博物馆的2艘仿真4帆木船已成为“片片帆影向胜利”的形象教材。
“在我有生之年,还想去一趟首都北京,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赠送一艘当年‘51号兵站’运输模型船,让它与当年支前立功的独轮车、木担架一起成为见证红色历史的实物。”崔广明师傅向记者这样表达他的心愿。
(来源:江南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