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故事:做过俄语教师 温总理送生日蛋糕
编者按:连日来,中央媒体和本报等省内媒体连续推出的袁隆平先进事迹系列报道,在全国和我省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为了让读者对袁隆平有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了解,本报今天刊登袁隆平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和一些有代表性的言论,以飨读者。
俄语教师
1953年8月,袁隆平告别母校西南农学院,走进安江农校的校园,开始了长达18个春秋的教学生涯。
来校第一个学期,因缺少俄语教师,学校分配他到文史教研组教俄语。性格随和的袁隆平,尽管专业不对口,但他服从学校安排,愉快地当上了俄语教师。
有一次,文史教研组晚上开会,他忘记参加。第二天,教研组组长李纪春老师问他,“小袁,昨晚开会,你到哪儿去了?”袁隆平这时才恍然大悟,如实对教研组长说,“李老师,对不起,我备好课后,就只顾去看那一堆外文杂志去了!”他经常是这样,一钻进书本,就忘记了其他事情。
不备好课,他从不走上讲台。从教俄文字母发音第一堂课起,就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大家反映新来的俄语教师“板书清晰,发音准确,口齿清楚,重点突出,形象生动”。
写诗求爱
1963年,有人当红娘给时年33岁的袁隆平介绍了一位名叫邓则的姑娘。邓则是安江农校59届毕业的学生,袁隆平教过那个班的课,对邓则有印象。在袁隆平心目中,学生邓则端庄大方,性格温和,能歌善舞,还能打一手好篮球,能得到这样一位人生伴侣,是一生的幸事。他认真思考了几天,给邓则写出了第一封求爱信。
邓则打开这封信一看,立即耳热心跳。袁老师的求爱信,竟是一首深情而优雅的小诗———
茫茫苍穹/漫漫岁月/求索的路上/多想牵上/一只暖心的酥手。
穿越凄风苦雨/觅尽南北东西/蓦然回首/斯人却在咫尺中。
这以后,袁隆平常常步行到两路口去看邓则。1964年农历正月初五,当时的黔阳地区举行职工篮球比赛在安江农校礼堂举行,邓则是黔阳县女队的队员。当“红娘”的曹老师认为这是“天作之合”,要他们抓紧把喜事办了,陪着他们去镇政府领结婚证明。正月初十,安江农校举行了一场简朴而热闹的婚礼。新娘就穿着那套火红的比赛球衣,喜气洋洋的。结婚后,袁隆平觉得妻子的名字“则”与“贼”谐音,建议改为“哲”。这一字之改,包含着袁隆平对妻子的深情,邓则欣然赞同。自此,她改名为邓哲。
饥饿的启迪
1960年,我国发生了全国性的大饥荒,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也同样面临着饥饿的威胁。
有一次,他带着40多名农校学生,到黔阳县硖州公社秀建大队参加生产劳动。一天,房东老向冒雨挑着一担稻谷回来。他告诉袁隆平,这是他从另一个村子换来的稻种。
“为什么要换稻种呢?”袁隆平问。
“那里是高坡敞阳田,谷粒饱满,产量高。施肥不如勤换种啊。”老向说,“去年我们用了从那里换来的稻种,田里的产量提高了,今年就没有吃国家的返销粮了。”
面对饥荒,老乡们不是坐等国家救济,而是主动想办法提高产量,袁隆平很受感动。
他从这件事上,得到很大启发:改良品种,提高产量,对于战胜饥饿有重大意义。他想,自己除了教好课,还要在农业科研上做出些成绩来,为老乡们培育出高产量的好种子。
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
从1964年6月20日开始,袁隆平挤出教学后的业余时间,每天头顶烈日,脚踩污泥,弯腰驼背地寻觅那神奇的“不育”稻株。整整花了15天时间,什么也没有找到。7月5日,是他寻找“不育”稻株的第16天。他来到一丘“洞庭早籼”田,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正在开花和刚开过花的稻穗花药上,突然,他的目光在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停住了。“啊,这不是退化了的雄蕊吗?”他马上将这“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加以标记,两三天内反复观察,并采集花药进行镜检,进一步证实了这是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后来,袁隆平和妻子又花了两年时间,前后共检查了14000余个稻穗,分别在洞庭早籼、南特号、早粳4号、胜利籼等4个水稻品种中,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
发现“野败”
1970年11月,正在北京查阅资料的袁隆平惊喜地收到两个助手从海南南红农场发来的电报:“找到雄性不育野生稻。”他连夜挤上火车,直奔海南岛。
这株野生稻,是李必湖和南红农场的技术员冯克珊发现的。11月23日上午,他们一起在离农场不远的一片沼泽地里,找到了一片面积约0.3亩的野生稻。当时正值野生稻开花,生殖性状极易识别。李必湖像袁隆平当年寻找雄性不育株一样,在野生稻丛中一株一株地观察。奇迹终于出现了!他们发现了三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它们的花药细瘦,呈火箭形,色浅呈水渍状,不开裂散粉。这三个稻穗生长于同一个禾蔸,是从一粒种子成长起来的不同分蘖。他们惊喜不已,把这蔸不育型的野生稻连泥挖起,搬到试验田里栽好,等待老师回来做最后的鉴定。袁隆平仔细观察后,又采集了稻花样品,放在显微镜下进行检验。最终确认,这确实是一株十分难得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鉴于它是一株碘败型花粉败育的野生稻,袁隆平当即高兴地命名为“野败”。
寄情莘莘学子
2004年9月26日,袁隆平来到德安一中,向学校捐赠了10万元奖学金,并为当年高考文、理科前二名的4名同学颁发了首届奖学金和证书。他结合自己的体会,向学生们透露了自己事业成功的“八字秘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他风趣地补充了一句:“这就是本人的学习秘诀,可以外传。”讲得师生们都笑了起来。
作为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袁隆平自然而然成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要收到许多来信。有一次,他收到上海一位双目失明的小朋友的来信,信中除了表达他对袁隆平的崇敬以外,还道出了自己对前途的迷茫和困惑。读着小朋友真挚的来信,袁隆平深受感动,立即铺开纸,拿起笔,动情地写道:
“……生活是美好的,我们这个世界是美好的,而且会越来越美好。你虽然看不见,但你的心能感受到,周围的爷爷、伯伯、叔叔们都在关心你,帮助你。你是一个有志气有理想的孩子,好好用功读书,将来长大了,一定会有比别人更加光明的前途。不知你听过大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没有,这位大作曲家虽然双目失明,却从小发奋图强,在钢琴的键盘里创作了美妙的乐章,让音乐伴随着人类走向史诗般如痴如醉的境界,努力吧,孩子,你虽为盲童,但前途光明……”
花钱“抠门”
2001年12月初的一天,袁隆平刚结束对委内瑞拉的考察,乘飞机直抵香港,出席香港中文大学授予他荣誉理学博士的仪式。按惯例这得穿西装配领带。平时穿着极随便的他,便和同行的人上街买领带。同伴都劝他买条金利来领带,他嫌贵,不肯买,就到地摊上去,买了一条花100元港币能买到6条的领带。他拿过领带,在胸口上比试着,笑笑说:
“蛮漂亮嘛,怎么样,精神吧,这叫价廉物美,比名牌差不到哪里去,来来,你们都来买……”
见同伴都不愿买,他只好自己买了几条,调侃道:“哦,我晓得了,你们不买是舍不得掏钱,我老袁大方得很,每人白送一条,怎样?”
当时,袁隆平的三儿子和三媳妇正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书,听说此事后特意上街买了条金利来领带,晚上到老爸下榻的宾馆给他,嘱咐老爸明天出席仪式时,系他们买的这条,但第二天,他还是系上了自己在地摊上买的那条。事后,他将儿媳买的那条领带留给了儿子。
或许有人会说,花自己的钱,当然心痛啦,花公家的钱,就不一样。此言差矣!应该说,他花公家的钱,同样“抠门”。他是全国政协常委,2006年2月25日,他乘飞机到北京去开每年一度的“两会”,出发前,他就“沉下”脸交代买机票的人:
“别买头等舱,就买经济舱,就是买了头等舱,你也得去退掉。”
原来,有一次买机票的同志考虑他工作连轴转了几天,为了让他在飞机上休息得舒适一点,就买了头等舱。登机前,他才发现是头等舱,硬逼着送行的秘书退掉头等舱,换了经济舱。
“我这里不养闲人”
1984年,袁隆平出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随着“中心”在社会上的名气越来越大,一些人拐弯抹角找裙带关系想挤到“中心”来。“想进来,欢迎,但不必托熟人。只要有学农研究生的学历,外语好,有敬业精神,几个条件,一样都不能少,总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吧!”袁隆平把门坎提高,让那些想吃闲饭沾光的人讨了个没趣。
有几次,几个有权势的人打电话写条子,想把人弄到“中心”来,他硬是不买账。有朋友劝他说,你今天不买他的账,他明天就可以变着法子卡你。他一听,生气了:“我这里不养闲人,要卡脖子就让他卡好了,要么把中心改名为茶庄,想喝茶的人都可以大摇大摆进来。”
“我搞杂交水稻研究,不是为了评院士”
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产生了巨大效益,且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承认和各种荣誉,省人民政府于1991年5月郑重地推荐他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候选人。
但是,这年新增了34位生物学部委员,袁隆平却榜上无名。
1992年,省人民政府再次申报推荐,袁隆平仍然没有评上院士。
袁隆平对此抱一贯的超脱态度,他平静地回答记者:“我搞杂交水稻研究,不是为了评院士”。
不久后,一家报纸刊登了一篇座谈纪要,一些有身份的人发表看法贬斥杂交水稻,说杂交稻是“三不稻”,即“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对这些论调,袁隆平以读者的身份写了一封信,《人民日报》以《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为题于1992年6月18日刊发出来。袁隆平在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里,用铁一般的事实说明了杂交水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具有诱人的前景,绝不是什么“三不稻”。
这封信发表后,增强了广大农民群众种植杂交稻的信心。
直到1995年,经湖南省第四次推荐,袁隆平终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想成才就要身体棒
2006年9月的一天,一位记者采访袁隆平时,袁隆平很风趣地说:“我是76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理,20岁的肌肉弹性。”
谈到下一代如何成才时,袁隆平深深地感叹:要成才,第一要素也是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身体要好,才能谈理想、谈奉献。但是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太大了,不注意锻炼身体,容易把身体搞垮。
2002年2月26日,袁隆平应邀到武汉市与中小学生面对面交流。一个中学生说,他看到过一篇报道,说袁院士累倒在稻田里还不放弃研究,非常敬仰。袁隆平连忙澄清:“一定不要受到误导,累倒还工作不值得提倡。身体才是最重要的。另外,我也从来没有在农田里累倒过……”
温总理送来生日蛋糕
2005年8月13日,温家宝总理来到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视察。袁隆平详细向总理汇报了杂交水稻的科研情况,温总理对袁隆平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袁老师呀,他所研究的超级稻,不仅有重大的科学价值,而且对解决中国人养活自己的问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现在看来,超级稻的科学价值,已经超出国门了,影响到世界。东南亚的几个国家领导人,见我面的时候,都谈到农业合作问题,而且指名要中国帮助他们发展超级稻。所以呀,袁老所做出的贡献,不仅有利中国,而且有利世界。
汇报结束后,温总理得知当天是袁隆平的生日,便微笑着对袁隆平说,今天是袁老师的75岁华诞啊,意义不一样,我们两个单独照个相,祝你健康、长寿。说罢,拉着袁隆平的手,走到青翠的灌木丛前,亲热地与袁隆平挽着胳膊合影留念。晚上,温家宝总理派专人送来了生日蛋糕,祝贺他75岁华诞。
(姚学文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