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拥有数量庞大的非物质遗产和民间文化遗产。这些价值难以估量的灿烂文化,在民间以自己的方式传承着。然而,这些老祖宗创造并流传至今的文化瑰宝,如今却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因为传人难觅,即将从我们的手中绝迹。
5月23日至6月10日,广安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内设置了展览馆,该市的高亭、滑竿抬幺妹等6个首批省级和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馆内展演。昨日,记者从邻水有关部门了解到,这7个展演项目中,邻水手掌木偶快成“化石”了!因为目前能表演这种绝技的,全县就只有张贤光一个人了。
精彩绝技
道尽千古事舞动百万兵
一个人手足并用,敲响大锣、小锣、铛锣……快速舞动手指,被牵动的木偶便根据剧情的发展,做出流畅连贯的动作和表情,生、旦、净、末、丑轮番登场。顿时,那些没有生命的木偶在手掌间复活,伴随幕后那苍劲的带着浓郁川东风味的唱白,演绎出一场场悲欢离合的故事……
昨日上午,在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广安展览馆内,表演木偶的幕后汉子靠一张嘴巴道尽千古之事,他的双手、双脚舞动了百万雄兵。
这位中年汉子名叫张贤光,今年40岁,他表演的戏目是“邻水手掌木偶戏”。这种绝技被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选录。表演时,张贤光手、脚并用,使出了提、拨、勾、挑、扭、抢、闪、摇等8种技法,双手套戴木偶用手指操作,交替敲打位于上方的大锣、小锣、铛锣,右下方用脚敲打钹锣等乐器,并用嘴吹哨,模拟各类声音,提丝线牵动木偶的耳、嘴、手、眼睛,幕前的木偶就做出了各种动作,神态逼真,栩栩如生。
源远流长
古人改造创新今人发扬光大
据介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木偶戏,分为手掌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枝木偶、水上木偶、皮影戏等。由于手掌木偶体型小(长约30厘米-40厘米),便于携带和流动演出,千百年来在民间流行甚广。
邻水县手掌木偶戏由该县么滩镇人陈永清首创。1850年,陈从福建学成手掌木偶戏,回到邻水县,对此技艺进行了改造,形成了具有川东风格的“邻水手掌木偶戏”。从此,这种木偶戏在邻水代代传承。么滩镇农民张贤光,祖祖辈辈都是表演手掌木偶戏的行家,儿时的他就从师其父学习这门绝技。
张贤光的手掌木偶戏的主要道具有:20余木偶、架子、扁担、叉、棒、大锣、小锣、铛锣、钹锣等。木偶头颅挖空,眼睛大多安装弦轴,或上下闪动,或左右顾盼,部分木偶嘴部能张合,面部均由油漆彩绘,头像制作奇巧,雕刻精湛。
“我先后创作、排演了70多个剧目,《西游记》、《二十四孝》、《三国演义》、《西厢记》、《天仙配》等,我都能演。”张贤光称,他深入
重庆、贵州等十几个省市县演出,深受各地
群众喜爱。
濒临消失
百年独门绝技如今难觅传人
据介绍,手掌木偶戏具有较高的娱乐性、趣味性,集音乐、戏剧、美学于一体,延续了古文化,蕴含了古代戏剧文化的精髓,是古代戏剧的主要代表之一,具有较高的特殊文化价值。“但是,现在邻水县只有张贤光一个人会表演这门绝技了。”
谈到绝技的传承,张贤光一脸担忧:“‘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说的是学习掌上木偶戏的难度,表演者的手、脚、耳、脑、眼、心、神必须达到高度协调统一,就是想学,也得有天赋。”
张贤光叹气道:“现在找个传人真难啊,我有些担心,这项在邻水传承了157年的技艺会在我手里失传!”
“邻水手掌木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缺乏传人,传承创新存在极大问题。”据悉,去年底,广安市政协副主席李成轩等人,对当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对手掌木偶戏后继乏人问题感到忧心。
邻水县文化馆馆长蒋晓明告诉记者,目前,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正在积极为张贤光物色弟子。蒋称,张贤光的儿子曾为张贤光打过下手。张曾想把这门手艺传给儿子,但儿子以“太难,不能求生存”为由不想学。“我们对他儿子轮番做工作,现在他初步同意学演手掌木偶戏了。”文/图彭金龙张飞记者汪仁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