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5月31日电 (记者马姝瑞)在淮河岸边的安徽颍上县三十铺镇,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大家庭”:唯一的“爸爸”是已经67岁的农民王家玉,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是他13年来历尽艰辛收养的214名孤残儿童。
“我有5个亲生孩子,一个是聋哑人,四个有智力障碍。看见孤儿、病孩子没人管,我就难过,所以我尽力去帮助他们。”一头花白头发的王家玉对记者说。
王家玉早年办竹木家具厂、骨灰盒工艺品厂两个小企业,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后,开始实施他的“梦想”:从1994年起,逐步收养邻近乡村的孤残儿童,并办起孤儿院。到1999年,就已经收养了78个孤残儿。渐渐地,名声传开了,四邻乡里甚至周边省市的孤儿、残儿都被送到他这里。孩子越来越多,他干脆将自己的厂房改建成孤残聋盲学校。
2003年,一场洪水使王家玉的骨灰盒厂遭受了灭顶之灾:房屋倒塌、工厂停产,他只好借钱维持孩子们的生活学习开支。2004年之后,学校开始收到社会各界的捐助。
“他收养了这么多可怜的小孩儿,需要人帮忙,我就过来了。”护理员刘明莲一边抱着一个罩着肚兜的脑瘫婴儿一边说着。她和其他护理员平均每人照顾三四个婴幼儿,常常放下这个、又抱起那个。孩子们都吃饱了、睡下了,她们才肯去歇一会儿。在这个庞大的“家”里,已经有9名这样的护理员、14位“家庭教师”,此外还有专人负责后勤、安全、财务等工作。
14岁的饶恩娅从懂事起就生活在这里,现在已经上了小学三年级。喜欢学语文、写作文的她常常在结束一天的课程后,到院子里的小图书室看书。“王爷爷告诉我,只要成绩好,他就一直供我上学,上大学都行!”小恩娅高兴地说。
这个“家”里,有将近一半的孩子患有脑瘫、智力障碍、唇腭裂、聋哑盲、肢残等残疾,他们需要得到专业的特殊教育。为了不耽误这些孩子,王家玉把孩子们分成特教班和普通班,由14名老师分别负责两边的教学。为了提高特教班的教学水平,去年他硬是从紧张的经费中挤出一笔钱,送一位老师去南京师范大学专门进修特殊教育。
年纪越来越大的王家玉身体状况一天天差了,心脑血管疾病纠缠着他,捐款“坐吃山空”的特教学校以后靠什么支撑、孩子们将来怎么办都是摆在他面前的问题。有的孩子进来之前就有偷盗、打架的恶习,需要长期的教育;有的孩子精神不是很正常,威胁同伴们的安全;还有的孩子父母健在,需要继续帮他们寻找到自己的家。这些事都需要老人不停地操心。
为了帮助特教学校解决越来越吃紧的经费问题,颍上县民政部门已为199个儿童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发给他们每人每月130元的生活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