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什么?科学家是什么?中国的历史,似乎不是科学的历史;中国的名人史,似乎也不是什么科学家立万的历史。历史是谁写的?也许有人会堂而皇之地说,历史是人民写的。但我说,这有欺骗性,王权时代的历史是帝王写的。
现代中国,居然还有少数人,想按这样的历史观续写历史。君不见,中国现在的一些院门、学会、协会以及某些研究会、委员会,大门口的招牌上写着舶来的赛先生的名号,但我们知道不全是那回事了,好多门户,依然姓权力而非科学,里面多有学霸,而非真的科学家。科学,真正的造福于人类的科学,在那里面的珍藏馆里,是找不出几件的。身披绶带的学霸们,他们安住在里面,从春到秋,吃香喝辣,滋润得很,这般神仙天地,自然不肯让凡星们抢占的。好多科学人物,墙内开花墙外香了,他们还不肯认同,还要把他们拒之门外。袁隆平就是被拒绝的一个。
不过话说回来,非封建专制社会了,历史也就由不得少数人,少数翰林们、大学士们说了算了。中国科学院可以将給世界以粮食保障的袁隆平以闭门的待遇,可袁隆平已经是世界的了。袁隆平成了美国(科学家应该是承认美国标准的,我想。)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据说,还有可能得到诺贝尔奖。这些奖本身,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給袁隆平以任何的最高学术待遇和学术奖项,在民众看来,都不过分,甚至是反过来給那个团体、那个奖项捧场、长脸的事情。说句负气点的话,千亿身价的袁隆平,完全可以自立门户了,就设立一个袁隆平奖,奖金高过他们,级别高过他们,还要入他们那些行做什么呢?中国的科学家,有几个不是洋先生的徒弟?几个不是从西方实验室里拜师傅回来成一中国派的?只有袁隆平,是中国的泥土里刨出来的科学家,是没有洋祖师爷手把手教出来的中国科学家--遍观世界,也没有这样的洋祖师爷!所以,袁隆平居然也成了海派们眼中的乡土科学。这么想来,袁隆平得不到中国科学院的承认,也觉得顺理成章了。
我的这番议论,并非捏造事实。最近,湖南文艺出版社刚刚出版了一本书,题目是《不再饥饿--世界的袁隆平》。其中有袁隆平被中国科学院拒之门外的一些记载。这书的作者邓映如、邓湘子先生显然在极力的为袁隆平鸣不平,又因为是在公开出版物上披露,而运用曲笔压抑情感。书上这么表述:
在普通人看来,科学高层机构似乎会理所当然地敞开胸怀,热情地接纳和欢迎那些在实践中做出重大成果的科学家。实际上,许多在科学实践中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恰恰受到来自科学高层机构的冷遇和压制。这种奇怪的情况不独在中国出现。居里夫妇在发现镭之前,就因研究铀的特性而在科学界赢得巨大声誉,但是比埃尔·居里申请加入法国科学院却遭到拒绝。直到居里夫妇提炼出放射性元素镭并荣获诺贝尔奖,比埃尔·居里才以刚刚过半的票数当选为院士。居里夫人则是在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法国科学院迫于社会舆论才接纳她为院士。袁隆平卓越的科研成果已经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且在国际上屡获重大科技奖项,却评不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很值得玩味的。或许有人对他并不欣赏,或许对杂交水稻这种与泥土打交道的研究不以为然。直到1995年,经湖南省第四次推荐,袁隆平终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让人们难以释怀的是,10余年过去了,袁隆平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而且已经成为中国科技界获得国际科技奖项最高、获得世界科技奖项最多的世界著名科学家,并于2006年4月被美国国家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但仍然不能被中国科学院所接纳。对于袁隆平来说,以他一贯的超脱态度,这不是一个值得他放在心上的问题。他一生都避而远之的事情,就是怕把自己搅入复杂的人际关系。一辈子最看重的事情,就是埋头苦干,潜心科研,不断给农业科学创造惊喜的新成果。但是,关注中国科技事业的人仍不免在心中产生一丝疑问:袁隆平至今都不能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那么加入中国科学院到底要什么样的条件呢?有意思的是,2007年5月1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的新增外籍院士中,中国的李爱珍在国内更是没有一项院士头衔。
这样的大段引用别人的作品,在我还是第一次。因为,就是这两段描述,让我为一个中国科学家得不到中国科学院的承认而愤懑,继而忧郁。正是这种可悲的傲慢与偏见,在科学领域屡屡造成悖离科学精神的不公正事件。党中央的书记,可以給袁隆平颁奖,国家,可以給袁隆平以荣誉,世界,可以給袁隆平以笑脸,人们,可以从心底里认同袁隆平的科学家地位,而中国赛先生的俱乐部,你们究竟在干什么?你们还想干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