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墙外非法采矿 危及世界文化遗产
中广网2007-06-01
4月初,记者第一次暗访时看到昭西陵北侧风水墙内的非法矿点正在开采。王敬普 摄
4月初,距惠陵不过200米的砂山东侧山岭已被非法采矿者劈成两半,山体、植被均遭严重破坏。修缮中的惠陵在如此近距离爆破开采下,更显脆弱。王敬普摄
中广网北京6月1日消息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清东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为宏大、体系最为完整的皇室陵墓建筑群。上个世纪初,震惊中外的“东陵大盗”使这里的文化遗存遭受严重破坏。近年来,其地下丰富的铁矿资源又被非法采矿者垂涎,宏伟幽静的皇家陵园不断遭受疯狂盗采。
日前记者三次暗访清东陵,发现盗采行为正给这处世界文化遗产带来“不可承受之痛”。
清幽三百年的“历史文化明珠”
据中新网记者朱凯、俱凝搏报道,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镇,距今已有330多年历史。它是中国陵墓营建活动高峰期的代表作,在环境质量、山川形势、陵寝建筑以及建筑配置与山川形势的结合上,都堪称完美。
清代帝王在选勘陵址时,追求“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山川形势,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意象,清东陵正是这种理念的最佳体现。相传清东陵陵址为清顺治皇帝所选,东面是起伏的山岭,西面是黄花山,南对天台、烟墩二山,北接燕山南麓。陵区周围山水相连,松柏遍植,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宏大的帝王陵群交相辉映,肃穆中透出清幽。清朝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5位皇帝和15位皇后、141位嫔妃埋葬于此。
1961年清东陵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瞩目的“历史文化明珠”。
爆破声中的“鼹鼠之灾”
4月初,记者以铁矿石收购商的身份第一次来到清东陵,发现这处世界文化遗产正在遭受“鼹鼠之灾”。
距离惠陵不过200米的砂山东侧山岭,已被非法采矿者劈成两半,山体、植被均遭到严重破坏。沿着开矿形成的沟底进入,记者发现一名妇女正站在山头四处查看。在沟底,一群被非法采矿者雇用的矿工正在休息,他们告诉记者:这里的铁矿石品位高达45%以上,每天的产量可达700吨,并有人长期收购。
随后,记者又在惠陵南面林区内发现了三个矿井,矿井之间距离不超过两公里,在树林的掩盖下矿井很难被发现,通向矿井的也仅仅是一条细窄的土路。据附近惠大村的村民介绍,这些矿已开采两年多了,深度在50至80米,都是白天运送矿石,夜间爆破开采,强烈的爆炸甚至能震碎附近村民房屋的玻璃。
惠陵位于清东陵陵区东侧,埋葬着同治皇帝和孝哲皇后。北面、东面和西面被砂山环绕,周边松柏掩映、林木繁多。由于该陵处于陵区边缘,且在修缮之中尚未开放,游人罕至,给非法盗采者带来了可乘之机。
基于同样的原因,孝庄皇后的陵墓——昭西陵也被盗采者所青睐。其北侧风水墙内,两个非法矿井距离昭西陵不超过1000米。中午时分,记者沿土路穿过仪道林,看到这里的矿点正在紧张地生产着,几辆农用车不断向外运送矿石。矿井附近搭有简易工棚,一位在工棚中的人员对记者说,他们都是从山西过来打工的,矿点每天的产量不下千吨。
清东陵管理处负责看守昭西陵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天夜里都能听到隆隆的爆破声,管理处对陵区盗采情况也有所了解。
盗采造成的危害难以估量
当地知情人士称,清东陵地下埋藏的铁矿矿脉为南北走向。而记者看到的矿井与惠陵、昭西陵正处在南北方向的一条直线上。
在走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这些非法矿点都有配套的选矿厂,矿石并不对外出售。数十家选矿厂分布在环绕陵寝的马兰河、西大河两条河流两侧,选矿残留的矿渣被直接排入河道。在河边,记者看到的是污浊的河水和墨色的河床。
据有关人士介绍,清东陵大部分建筑物为砖木结构,具有易糟朽、易燃烧的特点。一些砖石结构的建筑、设施和艺术品长期处在野外,遭受风剥雨蚀,极易风化,因此具有相当的脆弱性。在距离陵墓如此近距离的浅层爆破开采,强烈的爆炸将进一步加剧陵墓的损伤,甚至出现地面建筑破损、开裂,地下陵墓塌陷、渗水等情况。
不仅如此,惠陵、昭西陵都是尚未进行开掘的完整陵墓,任盗采者如此开挖,出现利用矿道盗挖陵墓的可能性也将大大增加。
开山破石的疯狂盗采行为,使得陵区山岭被截断,植被被破坏,河水受污染,清幽和谐的自然环境不复存在。历代帝王苦心营造的所谓“风水宝地”,如今已是无从谈起。
来源:中新网责编:戴爽
(来源:中新网)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