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到大学,每一个曾经经历过学校教育的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学校组织的“爱心捐款”活动。“爱心捐款”本身确实具有在道德层面上教育孩子的效果,然而教育的效果到底是好是坏,却不是一面“爱心”的大旗就能为它定性的。
这次活动的主题如组织者所说,是要让这些一年级的学生们学会“给予比索取更让人感动”。然而注意以下几个细节,就会发现这句话实际上演变成了一个讽刺:
第一个细节,这个活动原本是捐书的,但因为一个同学没带书而向家长要钱来捐,同学们便纷纷效仿,非要捐钱不可。
第二个细节,孩子们捐的钱是自己的零花钱吗?不是!都是当场向家长索要而来。
第三个细节,同学们捐的钱面额一张比一张大,20、50、100,这到底是孩子在捐款还是家长在比富?
这些细节说明:所谓奉献爱心的步骤首先是向家长“索要”,然后披上“给予”的美丽外衣让孩子自我“感动”了一把,而且要来的钱金额越大越能在小朋友中感觉良好一点。只怕在现场的气氛中,弥漫着的不是“爱心的感动”而更多的是“攀比的虚荣”。
如此一来,孩子们通过这次活动真的体会到了“给予比索取更让人感动”的真谛吗?只怕体会到的是“学会索取就能轻易完成任务”吧。这样的道德教育无疑将是失败的,不但起不到正面的教育效果,反而会让孩子们学会在道德上也可以弄虚作假、投机取巧,体会到是否出于爱心不重要,重要的是表面光彩,老师家长都会说他们做得好。而当这“形式主义”的第一课在思想里萌芽后,今后无数次的类似活动将让它更加茁壮地扎根生长。
孩子的教育是一门需要用心去体悟的学问,如果老师、家长们在组织一些类似“爱心捐款”的活动时,仅注意形式而不注重实质,那结果将会适得其反。当成人的世界早已被诸如形式主义、虚荣攀比、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等等充斥时,我们还要用它们去污染孩子纯净的心灵吗?
详见06版《10分钟一群7岁小孩捐款上千元》
杨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