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伟 漫画
房价虽经两次调控依然保持坚挺状态,但一些地方的房价仍在快速上涨。目前的房价走势大致呈现出三个特点:其一,二线乃至三线城市取代一线城市位居涨幅前茅。比如,今年前四月,在70个大中城市中,北海市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凭借23.5%的涨幅位居榜首。其二,前期经历过调整的城市,房价重新步入上涨轨道。如上海的房价,在经过两年来的低迷后重新走强。其三是逆势上涨。典型的如北京,在调控过程中房价屡创新高。
在国家出台调控政策以后,一些无房户曾寄予厚望,他们宁肯租房也要等房价调下来。然而,目前的情况令这些人颇为失望。不少地方的房价不但没有因为调控而下跌,反而逆势上涨,偏离民众的实际购买力越来越远。这不仅加剧了民生问题的严峻性,也容易伤及政府的公信力。那么,是什么阻碍了调控?
一些地方政府对房市调控的认识主要停留在行政手段方面,出台的调控措施带着行政色彩。比如,南京市最近出台了一个“核价新政”:规定尚未销售面积部分按“一套一价”所标示的最高价格,应低于2007年5月14日前该楼盘实际成交的最高价格(特殊套型除外),说得明白点就是:住房售价只能降而不能升。这种行政调控手段看似严厉却存在明显漏洞。有房地产开发商就坦言,新规定与此前楼盘定价方式相比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只是在定价的过程和手续上变得稍微繁琐一点而已,在如何定价、如何调整浮动幅度上仍是开发商说了算。
因此,我国的房市调控至今未能取得明显效果,调控政策执行者的理解能力和执行政策、执行力度是重要因素。但问题的根本出在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这一关键问题上。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量可以逐步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降低无房户对市场(包括购房和租房)的过度依赖,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研究表明,廉租房或经济适用房的供给每增加5%,就会迫使房价下降3%-4%。反之,则会推动房价上涨。我国最近几年的房价上涨与保障性住房供应的短缺密切相关。凡是房价上涨快的城市,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必然不足。
事实上,不少地方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的基本定义都没有弄清楚,而是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对其作出理解和判断。一些地方甚至推出限价房来取代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就是对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扭曲。住房保障主要是依赖政府的财政收入来进行。像廉租房,所有投入基本上都是由政府来完成,租金也只是象征性的收取。因此,廉租房是最纯正的保障性住房。其次是经济适用房,它由政府划拨土地建设,在成本基础上加收3%的利润后出售给中低收入者。至于限价房,只是比一般商品房售价略低一些的商品房而已,并不属于保障性住房范畴。但也正因为其中包含的政府责任最小,一些地方政府才偏好限价房,而对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冷若冰霜”。
限价房只有在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供应配套推出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倘若地方政府在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建设方面不作为,单纯依靠限价房来调控房价根本无济于事。因此,应当首先把保障性住房供应作为公共政策的决心,作为政府所应提供的公共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看待,而不仅仅将其看成是一项调控性政策———尽管它的确有调控房价的作用。退一步说,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即使不能立即降低房价,至少也能大大缓解高房价带来的民生问题。
房市调控至今未见明显效果,与不少地方政府推卸自己在住房保障方面的责任有着直接联系。要想有效降低房价快速上涨对民生问题的伤害,政府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离开了这一点,再严厉的调控手段也难以取得效果。(陈予军)
相关阅读
自去年始,中央政府关于建立住房保障的政策意图已十分明显。然而,到目前为止,各地有关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却仍进展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地方利益与此相冲突。图/李明新
25日,北京市建委宣布,本市住房保障制度的试点工作已从前天开始在宣武区陶然亭街道办事处启动。新政策规定,家庭年收入按人数算。
比如,1人户家庭年收入低于22700元才可申购经济适用房。而之前的政策规定经适房申购标准是家庭年收入6万元以下,不管家里有几口人。新政策对于人口少的家庭提高了申购经适房的门槛。
面对一路高企的房价,国家宏观层面的调控措施一直未曾间断。但即使房价真的降下来,也始终会有一部分低收入群体,无法参与到市场化的房屋交易中。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要职能的政府,对此需要秉持怎样的理念?建设部部长汪光焘近日在参加“城市发展国际论坛”时明确提出,“住房是人的一种基本权利”,中国将“人人享有适当住房”。
哪怕房地产市场“洪水滔天”,只要有了政府对公民基本权利的托庇与呵护,国民就能真正拥有一份笃定平和的心态,“安居乐业”才可能真正实现。因此,公民的住房权实在是一个令人激赏而且应当付诸实践的最大共识与基本理念。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