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消息
央视《中国法治报道》推出聚焦节能减排、探寻科学发展的“长江行动”,引发网友关注。一位网友在前方记者撒贝宁的博客上留言,称他在江西婺源看到了许多烟囱,担心那里的乡村美景正在遭受破坏。在5月29日晚播出的节目中,撒贝宁以这位网友的留言为线索,来到“中国最美丽的乡村”江西婺源一探究竟。
忧心:真的有烟囱
由于是带着网友的“委托”来到婺源一探究竟,一开始撒贝宁一行人的心是悬着的。到达婺源境内后,他们沿着当地一条流入鄱阳湖的新江河沿线寻找,果然看到了网友说到的高耸的烟囱。
在这个烟囱下面就是当地一家碳化硅厂。这里的老百姓告诉他们,这家碳化硅厂带来的污染非常严重,这更让撒贝宁感到忧虑。于是,央视的记者们就在当地打探开了。
这时,有村民告诉撒贝宁说,这家污染严重的碳化硅厂早在去年就关掉了,现在已经转产了。“说归说,我们还得眼见为实。”于是,撒贝宁走进了这家工厂的大门。
接下来就发生了很不愉快的一幕。工厂老板立即赶到了现场,不让撒贝宁走,还说要报警。谈话间又陆续进来好几个青年人。看样子,遇上麻烦了。
转折:碳化硅厂转产凉席加工
再往后,就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其中一位年轻人可能是觉得撒贝宁有些面熟,问了一声,“你是……”气氛一下子就缓和起来。
这时,通过实地察看和老板的解释,撒贝宁和同事们发现,这家工厂的确已经转产做竹片和凉席加工了。从这一刻开始,双方都悬着的一颗心就放下来了。
这位老板告诉撒贝宁,他的转产更多是自己的观念发生了转变,他感觉到了环境压力和舆论压力,看到周围盛产毛竹,于是办起了毛竹加工厂。接下来,撒贝宁到这个名为李坑村的村子里转了转,在这里欣赏到的是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美景。
欣喜:留住青山绿水
村民告诉撒贝宁,以前李坑村是婺源县最为贫穷的乡村之一,村民主要靠种田种茶为生,一年只有一千多块钱收入。村里虽然也办过不少像碳化硅厂这样的企业,村民却一直没有富起来。2001年村里开始搞起了旅游,村民的收入大大提高,现在已经成了全镇的首富村。
在走过一些弯路之后,李坑村发现了自己最有价值的资源,是这里的青山绿水和祖先留下来的徽派古民居,于是他们打起了旅游牌,李坑村也因此由全镇的最穷村变成了首富村。
在村子里,撒贝宁采访了镇、县的两位领导和一些游客。该镇党委书记洪文胜告诉他,以前的确走了一些弯路,强调发展工业,上了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结果却是给政府留下了一堆债务,给老百姓留下了满腹怨言。后来通过调整思路,改弦更张,镇里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角度出发,打起了旅游牌。和李坑村一样,婺源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大办工业到发展生态旅游的转变。2001年,婺源县最终认定自身的最大优势在于生态环境,提出了建设中国最美丽乡村的目标。现在,婺源人感觉自己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留住了家园的迷人风景。
采访中,给撒贝宁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一是两位领导递给他的是统一设计的名片,背后是婺源的宣传语——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另一件事是撒贝宁问一群游客,如果这个地方搞了一些工业,竖起了一些烟囱,你们还会来吗?一位游客大声答复:我反对。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