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彩绘图案已经被损毁,很难辨认 |
去年6月所拍的文昌祠正殿的彩绘图案 |
重修半年多,千年古镇没了“老底”
阳曲县侯村乡青龙镇,是从汉代到解放前代有建筑,是凝聚着古代军事文化和当地民俗文化的千年古镇;原有建筑虽有残损但没有刻意改动的痕迹。去年9月,阳曲县开始开发青龙古镇。在开发过程中,该镇文昌祠殿内彩绘被损毁,殿顶独具特色的图案在重修后不复存在。
落架大修精美彩绘被毁
青龙镇的文昌祠和龙王庙是古镇中的两组重要建筑,它们建在两条平行的土峁上,互相呼应,很像两条青龙。
然而不足一年,彩绘就在该县“开发青龙镇”的过程中基本损毁。
去年农历7月底,该县“青龙古镇开发指挥部”雇用代县某工程队对文昌祠主殿落架大修。殿顶被掀掉后,既没有尽快苫盖、铺瓦,也没有保护彩绘构件。据村民反映,文昌祠主殿暴露在蓝天下达半年之久,直到今年4月才盖上顶子。
半年的风霜雨严重侵蚀了古殿彩绘。记者拿着去年拍到的照片在现在的殿内找原型,几乎十不存一。有一幅反映“嫦娥奔月”的画,从照片上看,构图完整、线条清晰;现在却大部分剥落,只有从右下侧残留的云才能辨认出是这幅画。还有一幅松下对弈图,照片上,两个对弈者神情专注,同右侧双髻小童探究的眼神都纤毫毕现,现在,对弈者的头部、棋盘均看不到,只有小童及其头顶的树似乎还依稀可见。
暴露半年的殿内,南侧内壁的绘画相对完好,东面横梁的下半部还有些绘画残存,西面横梁上已经光秃秃的,“片甲不存”。
古殿今非昔比建筑风格变样
旧的文昌祠主殿屋顶别具特色,它使用了罕见的“印度孔雀蓝瓦”,在普通灰瓦中摆成了3条竖线中间夹两个菱形的图案,百姓称之为“龙眼”,和相邻的龙王庙殿顶上的类似图案相呼应。专业人士表示,这种碧蓝色的“孔雀蓝瓦”已很稀少,而且已不易烧制。
该殿大修期间,被揭下的蓝瓦都被码在文昌祠后的荒地上,部分分量较重的用来压民工居住的工棚顶。殿顶盖好后,原有图案没有了,全部使用了普通的灰瓦。但对面龙王庙殿顶上的孔雀蓝瓦图案还在,两相比较,显得十分怪异和别扭。
大修后的文昌祠,原有建筑规制已更改。原来的正殿出檐比较浅,显得很古朴;新修后变成了大挑檐,与原建筑风格大不相同。
当地文物局长称:它“够不上几级文物”
记者就古镇开发问题找到该县县长薛东晓,请求给予解释。薛把记者介绍给主管此事的副县长韩勇;韩勇在与记者交谈几句后说,“你的问题怎么这么尖锐?”随后,他将该县文物局局长、古镇开发指挥部副指挥李成喜喊来,自己抽身离开。
李成喜认为,文昌祠“是个村庙”,“够不上几级文物”,因此不能采取相应级别的保护措施。对于村民反映强烈的“揭开文昌祠让雨淋”的问题,李坚持说,他们在揭开后不久就苫上了,只是没有铺瓦。当记者问及具体的动工、苫盖时间,李又说他不在工地,不知道。
记者随后从维修该殿的工人口中了解到下述情况:文昌祠主殿在去年农历7月底揭开顶子,后因下雨、下耽误施工,直到上个月,殿顶才重新盖好;暴露期间,“青龙古镇开发指挥部”没有对殿内建筑构件采取任何保护措施;施工队来自代县阳明堡,去年至今,工人换了许多,但也有部分人没换,比较清楚当时的情况。
和李成喜局长交谈后,记者更加疑惑:文昌祠“不够文物级别”,就可以任意改动、损毁吗?谁能断定它在今后不会成为文物?如果文昌祠没啥价值,阳曲县又何必开发?难道任意新修一番就有价值了吗?
本报记者李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