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专稿:据英国《泰晤士报》网站5月31日报道,中国将立法禁止出口1911年以前生产制作的文物,以此来遏止古董纷纷流入国际市场的趋势。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宣布,这项法律将于今年年底出台。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一直规定,1795年之后生产制作的文物和古董,是可以出口的。
单霁翔说,目前在中国大陆市场上销售的很多文物都将被禁止流入海外市场。在新时限生效前的这几个月里,中国如何制止可能出现的文物出口潮,目前还不清楚。
此前,中国之所以要以1795年为限,是因为乾隆皇帝是在那一年退位的。乾隆是清代颇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同时也是瓷器的大收藏家和有名的鉴赏家。在他之后,即位的历任皇帝逐渐失去了对税收的控制,从而缺乏财力从事耗资巨大的瓷器烧制。因此,乾隆退位标志着瓷器质量开始迅速下滑。
随着中国瓷器价格上涨,1795年以前烧制的上好官窑瓷器日益稀少。一个名叫威廉·汉伯里-特尼森的文物商说:“10到15年之前,这一类瓷器还很便宜。但是现在拍卖行已经很少有货了,号称是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出产的古董,大部分都是赝品。”
目前,想把中国古董出口到国外,必须经过官方机构的认证。获得颁发的证书,并且盖上印后,文物才能出境。一些古董通常是禁止出口的,尤其是官窑瓷器和石雕,以及以佛像为代表的金属塑像。
近年来,偷盗文物现象在中国日益猖獗。文物贩子还利用日益先进的技术,在中国近海从沉船中打捞文物。有关官员说,这些人都得到了国际黑市的支持。
北京的古董商说,他们觉得新法规对遏止走私作用不大,因为从事这行的人可以利用监管的松弛,贿赂海关官员高抬贵手,另外在大规模货运中寻找体积很小的文物也很困难。
(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