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五十年“星火”再“燎原”
50年前,上至元帅下至普通士兵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的回忆,以原始的面貌再现于世
文/马成翼
五十年前,我国曾编辑出版过一套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各个历史时期建军、作战、练兵、生产、群众工作等各方面工作的军事纪事丛书——《星火燎原》丛书,由于各种原因,这部丛书多年来只出版了10集,选用了全部稿件的3%。
| |
建军30周年启动《星火燎原》
1956年8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纪念我军建军30周年筹备工作的计划,向全国发起以“中国人民解放军30年”为题的征文。当时征稿内容是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到1957年30年间,我军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建军、作战、练兵、生产、群众工作、军民关系和参加祖国经济建设等各方面的斗争史实,如重大历史事件的始末或片断、著名战役和战斗的经过、英雄模范人物的故事和部队生活的纪实等,计划于1957年7月汇编出版一部反映我军30年来斗争历史的军事纪实性质的特写散文集。
随后,全军军以上单位均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30年”征稿小组,从中央、中央军委领导到普通战士写书积极性空前高涨,先后有9位元帅、8位大将、36位上将、84位中将、303位少将、62位地方省部级领导为该丛书撰稿,全军全社会应征稿件达3万多份,选送到编辑部的有11610篇。
当时,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领导对编好此书高度重视,刘少奇、邓小平同志亲自参与修改文稿,邓小平同志对一篇文章修改了16处;九位元帅不仅投稿,而且参加审稿和处理编辑部请示件,彭德怀亲自负责平江起义文章的审核。1958年9月出版了第一集上下册,开始总书名叫《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朱德总司令写序言。1959年12月,毛主席亲笔为该套丛书题写了“星火燎原”书名,从此改称《星火燎原》丛书。
《星火燎原》丛书自1958年9月到1963年10月陆续出了8集,共用13种文字向全世界发行。此后,解放军出版社于1977年12月出版《星火燎原》选编7本,1979年11月至1982年8月出版全套10集,共刊用文章337篇、361万字,印数达710余万册。
历史原因遗留许多稿件
2006年11月,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解放军出版社决定继续编辑出版《星火燎原》丛书,并在今年建军节前出版发行。新出版丛书的主要内容,来源于解放军出版社保存的《星火燎原》未刊稿。
这些未刊稿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是当年编辑《星火燎原》丛书时未选用的书稿,属于当年编辑部反复选稿到最后一轮被编余的稿件,共1000多篇,其中绝大部分稿件质量很好,每一份稿件都附有稿签,解释未刊用的原因。
据当年编稿的老同志回忆,大批稿件未刊用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反映红军时期重大事件和作者分布不平衡。红军时期有的重大事件有大量来稿,而有的重大事件如遵义会议就没有稿件,编辑部只好请人补写;而反映红军时期一、二、四方面军的稿件则有多有少,采用也有多有少。
二是受到后来几次路线斗争的影响。《星火燎原》编辑部编稿时间长达二十多年,先是涉及彭黄张周的稿件不刊用,再后来扩大到“文革”中涉及彭罗陆杨等稿件不刊用;鉴于东北抗日联军情况复杂只选用少量稿件,等等。
三是编辑部对史实不清的稿件不好把握。战争年代部队流动性大,绝大部分作者在战斗中没有保存史料意识,几十年后回忆当年战斗情景,在稿件中对大量人名、地名记忆有误,而当时编辑部审稿找资料比较困难,因此对史实稍有疑问的稿件一般都搁置不用。
四是全国用纸紧张。1957年至1963年全国纸张短缺,出版发行这套丛书未列入国家计委用纸计划,中央书记处和军委审核《星火燎原》书稿后,便由编辑部将纸型交各省市自行印制发行。
基于上述原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总政确定的编辑方针是“少而精”,计划将反映红军长征、抗战和解放战争三个时期的书稿各出1集,共出3集,后又按4:4:3比例编辑10集。
未刊稿的另一部分,则是1980年以后出版的《星火燎原》丛刊发表过的回忆文章。《星火燎原》丛刊共出了29期,刊载文章852篇。丛刊为双月刊,1980年创办,1985年底停办。丛刊文章均未收入《星火燎原》丛书,作者都是“文革”后重新工作的老干部,他们的回忆文章,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新丛书再现光荣历史
此次解放军出版社从当年编辑《星火燎原》丛书未刊稿和《星火燎原》丛刊文章中选出700多篇稿件,约400余万字重新编辑出版,让人们有机会从中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历史和战斗精神。
这些文章,都是光大人民解放军光荣传统、弘扬战斗精神的珍贵文稿,足以纪念历史,感动后人。丛书的责任编辑,有的编稿几十年,也是第一次编这种真实反映前辈战斗生活、又具有震撼力的书稿,他们一边加班编辑,一边流泪,都说通过编稿精神受到了洗礼,灵魂得到了净化。编辑项小米本人编过不少好书,也写了不少书和电视剧本,但她说,这是二十多年编辑生涯中最受教育的一次。春节前后一个多月她天天加班编红军长征的稿件,每一篇稿件都描写红军战士如何饥寒交迫爬雪山、过草地,她神思贯注一下子瘦了好几斤。
这些稿件突出地反映了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优良传统,如《毛主席给我们传达遵义会议》《千难万险心向党》《团结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前进》《为七届二中全会担任警戒》等文章,生动展示了全军官兵一切听从党和毛主席指挥的坚强决心;《彭总爱民重小事》《真正的铜墙铁壁——回忆山东人民对解放战争的支援》《秋毫无犯进杭》等文章,深情回顾了战争年代我军官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例以及军队和人民的鱼水之情;《把敌人挡在湘江面前》《抢渡黄河》《红军炮兵初显神威》等文章,真实再现了我军英勇善战的顽强战斗精神。
新编辑出版的内容,也更加准确地反映了红军历史。当年编《星火燎原》丛书时,对红一、二、四方面军稿件大体按3:2:1的比例刊用,由于红一方面军稿件很多,基本上选用红一方面军军师级干部的手稿。
这次编辑的红军长征稿件,有80万字左右,其中红一方面军35万字,红四方面军35万字,红二方面军10万字。所反映的内容,红一方面军长征稿件以打大仗、硬仗为主,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等都是中央红军的功绩,他们是长征先锋,沿途组织工作比较好,战斗减员多、饿死累死的少,这次作者大部分是团营以下干部战士,写的文章也很有价值。
而红四方面军长征稿件以吃大苦、耐大劳为主,他们三次走草地,吃尽了苦头,粮食都被前边部队征走了,打仗少战斗减员也少,但饿死冻死的相当多,有时一个连队爬雪山几十人一躺下就起不来了。选编的稿件描写了红军战士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另外,还编有红四方面军西征稿件40万字左右,着重反映西路军西征途中不断受挫、大部分指战员惨烈牺牲的场面,非常悲壮。
具有很高文献价值
新丛书在各个方面都具有很高价值。
一是思想性特别强。每篇都渗透着革命战士对党的事业忠诚,革命毅力顽强,战友感情深厚。他们在战斗中一往无前、视死如归,即使在饥寒交迫或身负重伤情况下仍坚持战斗到底,面临绝境仍充满必胜信心。
如在《井冈山的星星之火》一文中,作者何长工讲,我们就是靠提高阶级觉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改造了王佐、袁文才的农民武装。在革命的感召下,王佐、袁文才入了党,后来并根据他们的要求,把这两支部队改编为红军三十二团,王佐当团长,袁文才当副团长,何长工当党代表,按照红军部队的要求,废除打骂制度和肉刑,实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改造王佐、袁文才武装的成功,是因为党的政策的正确,红军声威的影响,群众革命运动的推动,使他们在政治思想上取得了很大进步。
二是反映战斗生活特别真实。绝大部分手稿集中反映一场战斗、一个事件、一个集体,有的反映革命领袖一个生活细节,有的回忆当年用生命救他的一个战友。
在《艰难的道路》一文中,作者李涛回忆了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一团被毁灭的原因:由于广州起义后范石生露出了反革命的面目,工农革命军第二师一团还留在16军内,朱德等领导多次让团长何举成将部队带走,结果何举成存在着严重的右倾麻痹思想,以及受到范石生的欺骗,使得全团被范石生部队包围,几乎全团覆灭。从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
三是艺术感染力特别强。每篇文章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比如写长征途中的一天或一夜或一个战友,有的写一场战斗一下子牺牲了好几位团长,如李天佑的《把敌人挡在湘江面前》,反映为掩护党中央渡过湘江,团营指挥员冲在最前面,两个团的团长、政委全部牺牲或受伤,师参谋长刚去代团长没有几分钟也牺牲了;邓仕俊《不知姓名的战友》写为了抬一名伤员翻雪山牺牲了三个担架员,等等。这些文章情节生动,语言朴实,很能打动人心。
四是史料价值特别高。1956年前后,开国高级将领正值一生的黄金时期,精力旺盛,记忆清晰,思路活跃,加上尚未受到“左”的路线强烈干扰,反映战斗生活真实生动。如湘江战役红15团团长白志文写的《特殊的连队特殊的班》这篇文章,反映贺子珍在敌机轰炸时,奋不顾身趴在钟赤兵身上掩护,自己17处受伤的故事。而以往史书都讲到贺子珍负伤,但没讲清怎么负的伤,解开了一个历史谜团。
无论是1957年的未刊稿,还是1980年的丛刊稿,被选上的700多篇文稿的作者,如今绝大部分已经去世,这些文稿已经成为不可弥补的历史文稿。因此今天编辑出版的这套丛书,称得上是党史、军史的历史旁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