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6月4日电(记者张莉)6月4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介绍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工作及基本立场时表示,在比较中美之间和不同国家之间温室气体的排放水平时,必须有正确的方法论,就是必须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 |
新闻发布会上,马凯表示,今后在某一个时点,中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会超过美国,但是具体在哪一个时点,刚才记者说是不是2009年,因为科学家有不同的测算结果,所以还有待证实。但是,在比较中美之间和不同国家之间温室气体的排放水平时,必须有正确的方法论,就是必须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首先,不能只看总量,还要看人均。人口规模对一个国家的排放总量影响至关重要,一个人出生到世界上,不但要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衣、食、住、行、教育、各种文化享受都要消耗能源,相应的都要增加排放。所以,人口大国、人口小国和人口多、人口少的国家在排放总量上有一些不可比的因素。我国即使哪一年排放总量超过了美国,但是,由于我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四倍,所以,我国的人均排放量也仍然只是美国的四分之一。
其次,不能只看当前的排放量,而且要看历史的累计排放量。我的数据是从1903年到2003年,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的比重达到了28.3%,中国同期只占了7.6%。这个数据跟我前面的数据一样,不是中国的数据,而是美国长期研究气候变化的一个国家实验室的数据。
第三,我们认为不能只看排放的数量,还看要发展的阶段。因为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强度是不同的。科学家们说,呈现出一种倒U字型的变化,就是抛物线。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排放强度是增加的趋势,实现工业化以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开始减少。在过去的一二百年里,美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它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马凯强调,现在中国正好是在爬坡的阶段,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相应地消耗的能源就比较多一些,排放的强度也比较大一些。
总之,一个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合理性,不仅中国如此,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
第四,我们认为不能只看本土排放,而且要看转移排放,就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一国生产的产品要在多国去消费,一个国家又要消费多个国家的产品。
所以,生产、出口高耗能、高排放产品的国家,要承担本应在进口国排放的二氧化碳,而进口消费这些产品的国家,在他们的排放总量的计算中,就没有计算这部分产品的排放量。
特别是在目前,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发达国家是处在产业链条的高端,服务业发达、高科技发达,相应它的能源消耗和排放也相对小一些。而发展中国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生产和出口了大量的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比如拿中国来说,直接出口的,去年出口钢材2500多万吨、焦炭1400万吨左右。这里面都包含了很多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这还不算,我们还出口了大量的机械产品,里面也有能源消耗,包含禽类,这相应地增加了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减少了进口国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所以,在对不同国家进行比较的时候,对这一因素应该给予充分的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