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新闻网讯 (吴昌林记者全先军)古老的阿什河沿岸留下我们的足迹,神秘的金源文化牵动着我们的目光。5月26日至28日,由哈报集团和中国移动黑龙江公司哈尔滨分公司联合举办,将历时21天的“移动.发现”阿什河文化采风活动报道组来到位于阿什河畔的香坊区。
| |
幸福镇:昔日金源文化遗址 今日“蘑菇村”
26日,报道组来到了此次采风的第一站香坊区幸福镇莫力村。采访车在经过一路颠簸后终于来到了莫力村,该村是一个满族村,是哈尔滨市一个著名的金源文化遗址,至今仍有城墙、“点将台”、“饮马湖”等遗址。在此曾发掘出土非常丰富的金代文物。但是现如今这个有着700多户3400余人的满族聚居村却没有一个人能说好满语。辛亥革命后满族人逐渐放弃了使用满语,而将汉语作为第一语言,现在满族人已逐渐被汉化。很多人对自己先祖的历史也只是从村里的老人那听说来的。所幸的是,这个村积极与阿城满文学馆联系,从2006年9月份开始,聘请2名满语教师到该校任教,开设满语课程。
在离莫力村不远的振兴村是一个长期从事巴西菇种植的富裕村落,该村在村民韩文臣的带领指导下,经过长期技术攻关,研发出一整套种植巴西菇的技术规程,获得了黑龙江省首个AA级绿色食品巴西菇生产技术规程认证,带动了全村经济发展。现在,当地种植蘑菇的村民已达140多户,每户平均年增收1万至3万元。
成高子镇:民间博物馆享誉八方
27日,报道组一行来到了香坊区成高子镇。在镇上,记者见到了已70岁的退休干部魏云飞老人,虽然此前魏老的事迹已几经媒体报道,但对报道组一行的到来老人还是显得很热情。
魏云飞是从穷山沟走出来的穷孩子,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对党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喜欢收藏革命历史文物。在他的藏品中包括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国将帅,以及董存瑞、雷锋等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的塑像、画像、功勋章、奖章等,共计1万余件。
几年来,小小家庭纪念馆吸引前来参观和接受教育的群众达上万人次,当地中小学校、部队、机关、企事业单位都把这里当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离魏老家不远的地方还有一户人家,这就是“王智家庭档案馆”,馆长是现年已86岁高龄的王智老人。1982年离休前在黑龙江省和平糖厂工作。做过多年财务工作的他,一直保持留存各种票据、证书、图片等好习惯,经过多年积累,这些已成为今天家庭档案馆的珍贵资料。据了解,该馆从1998年开馆至今,参观者近千人次,馆藏上百种。
待嫁的明星“新娘”:克隆猪
人们可能还记得去年那轰动一时的由东北农业大学体细胞核移植克隆猪课题组成功培育的“明星”猪。如今,这几个小家伙已经成为待嫁的“新娘”了。在报道组一行进入馆舍前,哈尔滨三元畜产公司的工作人员还对我们进行了消毒处理,可见“闹洞房”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在一个绿树环绕的活动区内,记者看到了正在出来活动的4位准“新娘”。小家伙此时正悠闲地散着步。饲养员小张告诉记者,这4只体细胞克隆的雌性东北民猪于去年12月13日出生,出娘胎后一直生活在一起。小家伙们都很聪明,相互间的感情也很好,彼此形影不离,吃饭、睡觉、上厕所的时间和地点都很有规律。而且还比较野性,每次饲养员小张想摸摸它们,几个小家伙就绕着圈跑,根本不让碰。
据介绍,4个小“公主”目前平均体重约75公斤,目前每天以4两到5两的速度增加。再过一个半月,它们就发育成熟可以出嫁了。
逝去的和存在的:“马家花园”
一座有八十多年历史的园林,如果身处一座千年古城之中,会显得十分稚嫩,但对于一座只有百年历史的城市而言,则会让你感到格外沧桑。昔日老哈尔滨人熟知的马家花园,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和头脑。
28日下午,报道组一行来到哈尔滨建成机械厂,探访这处埋藏在历史深处的历史文化遗存。进入园中,一眼就看到迎面一座高达10米的墓碑,碑的正面有一行大字——遁园居士马忠骏之墓。背面是一幅马忠骏的浮雕石像。但是石像的面部和手破损严重,并且还被水泥糊住。据介绍,损坏的部位是“除四旧”时被人炸坏的,后来又不知道是谁用水泥给涂上了,有关人士也曾经想把水泥清除掉但都失败了。
碑的正前方躺着两块两米多高的石碑,一块已经断裂成五六截。
绕过墓碑,从一处围墙的小门进入后,记者一行在一片由高大的野核桃树和松树组成的树林中找到了马忠骏著名的生圹,生圹的正面刻着“马忠骏”和第三位及第四位夫人的名字。文革时,马忠骏和两位夫人的遗骸被红卫兵从坟墓中挖出来批斗,后不知所踪。如今墓中只有马忠骏第三位夫人的衣物和第四位夫人的骨灰,就连现在所见刻有“马忠骏”三个字的地方也是后人重新修补的……
目前,为做好遁园修复工作,香坊区已聘请哈尔滨市规划院对其做了修复规划方案,通过改造将建成香坊区的一处园林景观。
采访、制作:全先军
解说:张弘
编审:郜猛 郭红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