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花费20万 无偿救助受伤聋哑人
慈利人民医院遭遇人道主义困境
医疗机构承担的人道主义义务变异为慈善行为,这不仅是医院的无奈,更是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失职。
| |
“如果可以再选择一次,我们还是会毫不犹豫地把他领进来。”
时隔三年,湖南省慈利县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彭辉庭对当初的选择仍然无怨无悔。
彭所说的“他”,是一位三年前因车祸受伤的聋哑人阿顺(化名),他神智不清,不识字,至今身份不明。当时如果没有慈利县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奋力抢救,那场疑似车祸或许早就让阿顺失去了生存的可能。
阿顺至少现在难以体会,为了救治和救助他,慈利县人民医院在经济上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压力,而更大的问题则是,在人道主义的大旗下,一家医院到底要承担多少义务?
“捡”回“三无”患者全力抢救
慈利县人民医院主治医生王章勇至今还记得,他第一眼见到该男子时,有一种“惨不忍睹”的感觉。
2004年6月23日上午8时,正在值班的王章勇突然接到一个急救电话,“电话说是苗市镇茶林河段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有一名40岁左右的男子被车撞倒在路上,情况紧急,需要马上抢救。”
来不及多想,王章勇和有关同事立刻前往事故现场,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120救护车到达车祸地点时,围观伤者的群众自动让出一条道来。王章勇和同行的护士们走上前去,一眼望去,他的心猛地一紧:阿顺蜷缩在公路的右侧,脸色苍白,奄奄一息。掀开热心路人盖在他身上的塑料布,王章勇发现,阿顺破烂不堪的衣服上沾满了血迹;受伤的左小腿上更是血迹、泥浆和雨水混合在一起;他的衣服被雨水淋湿,身上散发着血腥和腐烂的气味;他身边,一只破碗装着被雨水泡胀、发白的馒头尤其刺眼。
王章勇和医护人员马上对男子的伤情进行了临时处理,然后将他送往医院。
“说是车祸,其实根据当时他身上的伤势来看,不像是车子撞的,当地老百姓谁也没有看到车祸的发生过程。”王章勇回忆说,根据当时的情况,阿顺很可能是以沿街乞讨为生的。如果将伤者救下,那医疗费用该由谁支付呢?阿顺已经经过基础护理,王章勇想到这个实际问题,他用手机将这个情况向医院领导进行了汇报。
慈利县人民医院几位院领导紧急磋商后,向现场医护人员发出指示,“一切从人道主义出发,生命重于一切。马上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慈利县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彭辉庭提起当时作出的这个决定,并不后悔。院方决定,一切治疗费用暂由四病室预先垫付。
阿顺很快被送到慈利县人民医院,彭辉庭选派了医院最好的医生和护士,安排最好的的床位给他养伤。经检查发现,阿顺的伤情为左胫骨上中段粉碎性骨折并伴有左腓骨上段骨折。若不及时实施手术,他可能会因耽误治疗时间致残。
无人支付治疗费用,这早已是彭辉庭料到的事情,然而他没有料到,阿顺手术后醒来时,医护人员发现,他竟然是名聋哑人,根本无从知道他从哪里来、叫什么名字。而且,从始至终,阿顺没有一个亲戚、朋友出现。
面对无亲无故又无钱的“三无”阿顺,医护人员默默承担起超出工作之外的责任: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半个月过去了,由于医生无法与阿顺进行沟通,不能准确判断他的康复情况成为治疗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在治疗过程中,因为伤痛难忍,阿顺还不跟医生配合,甚至拒绝医生的治疗。主要负责为他治疗的该医院四病室的医护人员发起愁来:“若阿顺不配合治疗,很可能会导致骨折愈合不良;而若治疗稍不谨慎很可能造成终身残疾。”
果然,三个月后,虽然经过石膏外固定,但复查X光片显示阿顺的骨折端愈合情况非常不理想,有骨不连的危险。
第二次手术必须进行。而此前,医院已经为阿顺垫付了手术治疗等各种费用达10000多元。无人“认领”、无钱治疗、不知归处——至此,阿顺所有的“幸福”,似乎都悬在了慈利县人民医院身上。
20万元人道救助只是开始
治疗好阿顺的伤,也不打算收他欠下的10000多元医药费,慈利县人民医院已经很“人道”,可彭辉庭他们觉得,在没有找到亲人的情况下,让这样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继续流浪街头,他们的“人道”还远远不够。
医院决定将爱心进行到底。
医院管理层形成的共识是,照顾好阿顺的身体,同时安排好他的未来——帮他找到亲人。
要照顾好这个聋哑人,就必须教会他用哑语交流。于是,四病室决定派一位医护人员利用休息时间学习哑语。在一段时间内,四病室掀起了一场哑语学习风暴。同时,休息的时候,大家也都争先恐后地教学哑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原本哪里痛只会“咿咿呀呀”叫的阿顺学会用哑语告诉医生他的病痛;过去随地大小便的他学会示意医护人员带他去厕所……
“我原来一点也不懂哑语,现在都能到聋哑学校当老师了。”四病室一护士说。她介绍,医院前前后后总共找了5个护工,前4个人看到这个情况后要么摇头不干,要么摆手走人。后来,医院决定每个月出1050元的工资,请人专职照顾他,在病室打杂的张师傅因此成了他的专职“保姆”。
记者了解到,这三年时间,包括医药费和请人陪护的工资及寻亲费用在内,慈利县人民医院已经为阿顺花费了20多万元,但是这个数字还要增长多少?没有人知道。
医院成了他的“家”
在四病室的走廊里,我们找到了专职护理张师傅。他告诉记者,刚来医院时,阿顺每天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而且大小便也总是在床上解决,身上又脏又臭。于是张师傅每天都用香皂给他洗澡、洗头发、洗衣服,一天要洗好几次;每半个月给他理一次发。冬天到了,张师傅自掏腰包买了件新皮衣给阿顺;怕他冷,张师傅又把自己的毛裤脱了给他。有时工资没有按时发放,张师傅也不好意思麻烦领导,自己掏钱解决。张师傅的家离医院有3公里多路,他就每天两点一线来回跑,寒来暑往,风雨无阻。
让张师傅和所有医护人员印象深刻的,还数阿顺的病历。
阿顺的病历很厚,仅他的病情检测记录便多达65页,上面清楚地记录着他生命体征变化的每一个细节,这一笔一画,无不充盈着医护人员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之情;线条的升降,无不显示出所有医护人员对阿顺无微不至的关怀。
阿顺的伤在医护人员细心的呵护下一天天好转。到了功能锻炼期,医生要求他每天进行两次功能锻炼,每次持续30分钟。连续三个月,每天都有两个护士搀扶着他手握双拐在病房的走廊上进行锻炼。与以往不同的是,阿顺配合得非常默契。他从最初的只能走三五米,到从走廊东头,走到西头,从甩掉一根拐杖到甩掉双拐,直到最后完全可以脱拐行走。
几个月的工夫没有白费,阿顺终于完全康复了。记者见到阿顺的时候,只见他干净利索,精神抖擞。张师傅介绍说,每到四病室忙的时候,他还主动帮助医护人员照顾病人。看见病房里别的病友被子没叠,他就抢着帮忙叠;晚上看见病室的灯没有关,他就自觉地帮忙关灯,还经常拖地板,把拖车和轮椅送入库房;看见医护室里的纱布不整齐,他就坐在一旁的小凳子上一丝不苟地叠纱布,直到把所有的纱布都叠好为止。
“他已经很自觉地把自己当成医院的一员了。”彭辉庭对记者说。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