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31日下午,太和县宫集镇张营小学5名五年级女生,在村西水塘投水自杀,最终2人溺亡。本报对此事连续报道,引起了社会关注。昨日,记者从太和县有关部门得知,根据调查,2名女生的死,与同学之间盛传的“男女关系”有关。
两个幼小生命在“六一”前突然离去,在阜阳引起轩然大波。省长王金山作出“迅速查清学生的死亡原因,妥处善后,维护稳定,加强安全教育”的重要批示,人们也在思索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谁该为12岁女生的轻生负责?“可以肯定地说,把女生一步步‘逼’进水塘的,并不是‘骚扰’她们的男生,而是家长与学校都缺失的关怀。”省心理卫生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黄志敏说。
女生:丧失依靠后绝望自杀
被救起的一名女生说,她曾向老师汇报过受到“骚扰”的事,但是老师不管不问;另一名女生则表示:与男同学关系的谣言,要是传到爸爸耳朵里,他会打我,还会把我关起来,不让上学。记者从张营村村民口中得知,在几名跳水女生的家长中,有些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单一,经常看到孩子挨打被骂。
告诉老师,老师不问;向家长诉苦,反而可能挨打;男同学的“玩笑”一次次升级,口中还传出“强奸”的字眼……12岁女生惊慌失措。“未成年人之间,容易受到彼此影响,一个女生产生了死的想法,其他女生会不自觉地产生从众心理。”心理专家黄志敏说。
“自杀者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所有的依靠都没有了,但是危险依然存在。”黄志敏认为,成年人可以自我排解,未成年人却多依靠家庭和学校。然而,家庭和学校不但没有成为女生的避风港,家长的粗暴与学校的冷漠,反而放纵了男同学的肆无忌惮,“12岁女生受不了长期的压力,最终导致心理崩溃想到自杀。”
男生:娇生惯养也成受害者
一名女学生在决定投水前,留下一封简单的“遗书”,上面提到一位男生;在一名女生的课桌上,用粉笔写着给一位男生的留言。遗书与留言,都表现出对所提到男同学的痛恨,称自己的死,是对方造成的。事件发生后,获救的女生说,集体跳水自杀的原因,与以该位男生为首的一些男生的长期“骚扰”有关。
据为首男生的同村人说,该男生家在本村经济算是中上等,从小娇生惯养。“每次这个孩子与别人家孩子发生矛盾,别人的家长找来时,他的家长都会护短。”同村人说,老师也曾经找过这名男生的家长,但是不起效果。
“这些男生也是受害者,此时更需要社会的关心,希望人们不要再去打搅。”黄志敏分析说,此时这些男孩子,承受的压力一点也不比跳水之前的女生们小,社会要以宽容的心态感化他们,任何不负责任的指责,都可能酿成新的悲剧,也不利于男生们的健康成长。
社会:家庭与学校关怀缺失
在采访中,太和县某部门工作人员痛心地说:2名女生的死,学校有责任、家庭有责任、男生有责任,女生本身似乎也有些责任。“12岁的男生与女生,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什么,他们的行为是无意识的。”心理专家黄志敏认为,孩子本身谈不上责任问题,该对溺亡女生负责的,是以家庭和学校为代表的社会。
据专家分析,女生不敢对家人说受到“骚扰”,“性”成为受到禁锢的话题。受到家庭错误意识的影响,不会处理与男生的关系。从最后决定自溺的结果看,孩子们的思维由于没有受到引导,有些偏执。
据女孩们说,当老师知道她们受到“骚扰”后,回答是:这些男生有人生没人管。专家说,孩子不仅是家庭的,也是社会的。“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除了传授知识,有时还要代替父母的部分职责,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黄志敏说,家庭与学校关怀的缺失,使得事件中女生与男生都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
政府:安全教育成热门话题
“六一”前夜发生的这场悲剧,引起了省、市、县领导的关注,一场“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的专题教育活动,在事发地的所有中小学陆续展开,“安全教育”一时成为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热门话题。
太和县提出加强对毕业班学生的心理辅导,注意化解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避免因矛盾激化而引发校园伤害事故等,正视农村学校存在的某些弊症,提出建设性意见。
“心理辅导最终能够落到实处,需要政府、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黄志敏提出,目前十二三岁左右的孩子,面临“性懵懂”期。“现实是,农村的教育难以启齿;同时,网络和影视的发达,可能让处于懵懂期的孩子,过早接触到不符合他们年龄的东西。”黄志敏说,要在相对落后的皖北农村,解决孩子的懵懂期教育,不能依靠单纯的家庭或者学校。“女生溺亡与男生骚扰之间,无法回避的就是性懵懂期的教育问题,如何让悲剧不再重演,值得人们深思。”(高仕鲁 武长鹏)
(来源:安徽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