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入并购时代”
“制造业外资并购在全国外资并购总量中所占比重大幅下降,并购投资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和流通、服务行业。”商务部外资司副司长孙鹏在5月1日举办的“跨国并购,和谐发展”研讨会上公布了2006年中国外资并购的新动向。
据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透露,2007年到目前为止,全球企业并购交易已达到2万亿美元。跨国并购已成为中外企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中国企业积极参与了这场全球并购热潮,跨国并购正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来自国家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企业以并购方式对外投资额为2亿美元,2003年为8.34美元,2004年11.81亿美元,2005年、2006年分别为65亿、47.4亿美元。美国《商业周刊》称:“中国正在走入并购时代”。
“由于现阶段中国资源相对稀缺,因此现阶段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还是集中在能源、冶金和家电等领域,但现在服务类的并购也显示出很强大的活力。”商务部部长助理陈健表示。
“磨刀不误砍柴工”
“对当地潜规则了解不透,让我们吃了很大亏。”因实施了一系列国际并购但业绩不佳而备受置疑的TCL掌舵人李东生近年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李在5月1日的研讨上却坦率地谈起TCL国际并购路上的教训。
“2004年实施并购时,汤姆逊主要亏损在北美,所以并购后我们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北美,从生产链到经营链做了一系列调整,成果显著。恰恰忽略了欧洲业务重组的巨大成本”。李东生还说:“从汤姆逊经营的记录看,我们以为欧洲不是问题。中介机构也将当地市场经营的基本法律法规给我们做了透彻交代,然而没人告诉我们当地的潜规则。比如当地规定,裁员超过10人,必须与工会谈判。在此背景下,我们的重组计划迟迟不能实行,一直停留在与工会谈判的阶段。对潜规则缺乏了解,让我们吃了大亏。”
此外,李东生坦白,起初以为国际并购会很轻松,在资金、资源准备上明显不足。2004年TCL宣布并购汤姆逊时,资本市场非常看好。“我以为2亿美元就能拿下”,所以当时TCL未作股权融资,而是选择了贷款。结果欧洲业务3亿美元的亏损让TCL在财务上措手不及。
“在做国际并购时一定要做最坏的打算,做充足的准备。”李东生言之切切。
“磨刀不误砍柴工。并购前在评估方面该花的钱不能省,这笔费用要看做投资而不要算作成本。”万向集团总裁鲁伟鼎强调评估是收购的着力点。在评估一事上,中外企业有一定的差异性,中国企业习惯于对净资产做评估,而国外企业更看中企业未来赢利能力。他提醒,不要贪一时便宜,要看准被收购企业的管理团队,有好的本地管理团队,才有收购后实现增值的可能。正因为在国际并购中遵循上述原则,万象集团近年在美国收购企业的年回报率达到100%以上,在欧洲则实现40%以上的年回报率。
“在跨国并购中,既要抓住机遇,又要循序渐进;制定准确明晰的跨国并购战略与规划,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商务部等几家单位联手发布的《中国企业跨国收购兼并的实践与思考》课题报告也如此提醒国内企业。
“参与跨国并购不能再等了”
“中国企业‘走出去'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亟须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开展本地化经营和人才建设等方面予以加强。”陈健提醒:“建立良好和谐的经贸关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更重要。”
“中国企业需应对并购和跨国经营两大难关。在跨国并购上,中国企业与成熟的国外企业差了一个级别。但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并购不能再等了。”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认为,中国企业只能在合作、竞争中成长,在全球一体化时代,不要再指望被“保护”。
当然,除企业自身努力之外,政府层面也有工作可做。《中国企业跨国收购兼并的实践与思考》课题报告就给政府提出建议:完善企业跨国并购的制度保障体系,完善对跨国并购的支持鼓励政策体系,加强对跨国并购的监管与风险防范。(记者王栗涛)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