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早晨,在西安市西光社区的门口都能看到一位手持风筝的七旬老人从此经过。老人名叫宋崇寿,熟悉他的居民都知道老人从7岁就能制作像“肥燕”、“瘦燕”、“双鱼”这样大街上买不到的风筝,而小区里的孩子都喜欢亲切地喊他“风筝爷爷”。
“4岁时,我就和哥哥拿着父亲做的肥燕风筝在山西老家的麦田里放,哥哥在前面一边放一边跑,我在后面使劲追,追得满头是汗……”“风筝爷爷”宋崇寿告诉记者,他从小生活在一个风筝之家,耳濡目染,加之天生聪慧,在他7岁时便能跟着哥哥做风筝。
宋崇寿将我们领到了他的卧室,只见柜子顶上、床底下的箱子里整整齐齐地摆满了各种造型的风筝,俨然一个风筝仓库,像“孙悟空”、“盘鹰”、“沙鹰”、“沙燕”等上百件风筝都堆放在这里。据宋崇寿介绍,做风筝讲究扎、糊、绘、放“四艺”,他做的风筝无论大小都能飞起来,最小的像蝴蝶般大,最大的风筝是有120米长的“飞龙”。
宋崇寿一边指点一边说他的风筝经:“这件‘肥燕’是今年春天做的,采用的纸是特意从重庆买回来的专门做风筝的皮纸,由于皮纸的制作原料用的是甘蔗皮,所以有很好的透风作用,‘肥燕’身上的图案有象征吉祥的蝙蝠、牡丹、梅花、桃子,都是我用毛笔一遍一遍画上去的;这个风筝叫‘盘鹰’是我最爱玩的风筝,它算是多翅组合,3级风放着正好,线用的是比较难放的单线,它几乎都能追飞机了,我可以用自己发明的八角轮盘来进行操控,随时控制它的方向和速度。”
西光社区主任党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前两天的社区邻里节上,宋崇寿把自己珍爱的只有巴掌大的蝙蝠风筝拿出来展览,吸引了来自社区的很多老人和小孩,大伙都夸他的风筝做的讲究、有特色!”
雷晓娟 本报记者 晁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