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脚楼已成记忆,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直辖十年,重庆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离不开成千上万的建设者。而在这些建设者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40年前从沿海发达城市迁向内陆的工业移民,人们称之为内迁者。
“到内地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40年前的1966年10月16日,上海黄浦江边16铺码头,红旗招展,人声鼎沸,高音喇叭不停地播放激动人心的革命歌曲。东方红号轮船载着上海工具厂428名职工及200名家属到了重庆。据从上海内迁来渝的原重庆工具厂朱先生介绍,在上世纪60年代,由上海、江苏、山东等地内迁来渝的职工约有30万人。转眼40年过去了,这些曾经年少的内迁者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的老人。他们有的已经回到故里,有的则在重庆娶妻生子,继续为这座年轻的直辖市默默奉献。
内迁的职工与三峡移民外迁的重庆人一样,他们都有着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那么,如今这些内迁职工身在何处?他们的生活与事业怎么样?40年里,他们谱写了怎样的创业与奋斗篇章?从即日起,本报将与银星集团联合寻找这些为重庆作出过无私贡献的内迁楷模。商报找寻热线:89065515。
记者 李双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