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流转照眼明
——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韩侧记
中国青年代表争相拍照
阳春四月,桃红柳绿,草长莺飞,大自然一派生机盎然。记者作为“中韩青年交流计划”贵州代表团4名成员之一,随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韩国,领略了独具特色的大韩民国文化的神韵。
作者与韩国青年在一起
今年是中韩建交15周年,也是中韩交流年。应韩国总统卢武铉的邀请,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出席“中韩交流年”开幕式。
中韩青年联欢
在温家宝总理对韩国进行正式访问前夕,一个由200人组成的庞大的中国青年代表团,作为中韩交流年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来到韩国。此批代表团成员来自全国31个省市,是各行各业的青年精英。
韩国研发的hubo机器人
在韩期间,每到一处都受到韩方热情周到的款待。除首尔外,中国青年代表团还访问了大田、庆州、釜山、济州等地。团员们旁听了韩国国会会议,并在国宴厅受到国会议员的盛情款待,还先后受到了仁川、釜山、庆州市市长的接见,每一次晚宴上,中韩青年举杯同庆,载歌载舞,共叙友情,留下了几多珍贵的历史画面!
韩国青年志愿者群像
在景福宫集玉斋门前,温家宝总理和韩德洙总理亲切接见了300名中韩青年代表,仪式上,“韩流”最具代表性的“飞宝”组合表演了激情四射、动感十足的现代街舞,来自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小伙子们则表演了“二指禅”等精湛的中国传统武术,使整个活动充满了温馨与朝气,两国总理的寄语犹在耳际:“青春不仅属于青年人,还象征着国家的未来,让中韩两国人民的友谊世代传承下去。”青年代表们挥舞着中韩两国国旗,欢呼声久久回荡。
首尔夜景
在韩国国立剧场,中韩两国总理出席了中韩交流年开幕式,并与中韩青年代表们以及各国嘉宾使节一起分享难忘的友谊之夜。剧场内,由中国传统的祥云图案和韩国鼓纹饰旋转图案组成的中韩交流年纪念标识图案悬挂在蓝色大幕上,象征着两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和谐格局;舞台上,明快的音乐,变幻多彩的灯光,蔚为壮观的场景,美轮美奂的表演,中韩两国艺术家精彩的演出赢得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当双方演员将喜庆的彩球抛向观众时,全场沸腾了,给这欢乐、祥和的夜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近一个月来,在东道主热情、周到、细致的安排下,中国青年代表团从不同角度深入了解韩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层面,与韩国各界人士进行了“零距离”交流。这是一次学习之旅、探索之旅、收获之旅。
一
4月7日清晨,搭载200名团员的大韩航空KE852航班,历时1小时40分钟,缓缓降落在仁川国际机场。团员们纷纷感叹:“没想到中韩之间如此之近!”
刚下机场,早有守候多时的韩中文化青少年未来林中心的负责人和志愿者们热情相迎,“你好!”“欢迎你们!”尽管这群青年志愿者的汉语说得并不熟练,但年轻人身上特有的热情和活力很快将彼此的心交融在一起。
一路欢歌,一路前行。在首尔,从车窗向外望去,划过眼际的江泮公园、汉江大桥、63生命大厦……沿着宽阔平静的汉江顺流而行,首尔市的工厂、民居、商业、金融中心渐次展开。步行在首尔街头,极目远眺,苍松翠柏间,迎春花、桃花、樱花灿烂绽放,自然界与这个城市错落有致的建筑本身颜色搭配形成的和谐视觉效果令人赏心悦目。
首尔的街道整洁有序,清爽宜人。记得临行前,多次带团随访的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国际部副部长路遥曾经感叹:“韩国妇女爱干净,恨不能像拾掇自家屋子一样跪在大街上擦马路!”乍到韩国,一路行来,无论是通都大邑,还是乡村渔港;无论是工厂学校,还是旅游胜地,果然环境优美、干净整洁、空气清新。
韩国人环保意识强烈,近年来,首都首尔一直在推行“绿色革命”,城市面貌大为改观,成为国际大都市仿效的样板。这中间,最有名的要算清溪川复原工程,它被称为“5.8公里的奇迹”。清溪川东西贯穿首尔600余年,是一条泽及1200万余人的“母亲河”,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河流污染日重一日,以至于上个世纪70年代,人们索性将它遮盖起来,并在上面建成清溪川高速公路。成了地下水道的清溪川由此逐渐淡出首尔人的记忆。
为了找回失落的城市历史,2003年至2005年进行的复原工程“掀”开了水泥,让清溪川重见天日。在2年3个月的时间里,首尔市有关部门先后开了4000多次会议协调各方意见,并动用3.6亿美元的资金整治水道,同时出台一系列法规严禁汉江流域出现垃圾倾倒场,沿江两岸还建起了以湿地生态、水族、自然生态、健身、体育等各具特色的公园,使得重新回到人们视野的清溪川,变成了一条溪流清清的城市景观水道,成为首尔人驻足悠游的好去处。
韩国国土面积2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838万人,资源十分有限。在韩国,人们的节约意识强烈,几乎没有一次性的生活用品。韩国的宾馆不供应一次性的拖鞋、牙膏、牙刷、刮胡刀,饭店的垃圾桶都不套塑料袋子。韩国的大小餐馆都不用一次性的碗筷杯盘,甚至也不用木制、竹制碗筷,筷子、勺子和杯碗大多是不锈钢的,可以永久使用。韩国的筷子不同于中国筷子,是扁的,因为是钢做的有点重,但用起来却不滑。至于常用的卫生纸和餐巾纸,都是薄薄的一层,一张餐巾纸仅有国内的八分之一,得慢慢小心地用才好使。
韩国大小餐厅基本不摆放牙签。一次,一个团员向餐馆服务生要牙签,好不容易才找到一罐子,打开一看,绿的黄的,软硬适中,好像是塑料做的,经介绍,这种牙签是用玉米淀粉制造的,可以食用。这样做一是可以节约木材,二是猪食用泔水时,不会被竹子或者木材做的牙签戳穿肠胃。
韩国人强烈的环保意识还体现在家居生活中,在居民住宅区的楼顶,常常能看到一只只黄色的大铁桶,那里面盛的是“中水”,也就是经过处理可以二次使用的生活污水,可以用来冲厕所。韩国的垃圾处理费随袋征收,家里的垃圾经过自动分类后,必须装入政府统一出售的垃圾袋里,这样,谁多扔垃圾谁就必须多交钱;同样的,韩国的商店一般也不免费供应塑料袋,如有需要,必须自己掏钱,以避免大规模的“白色污染”。
韩国人喜欢郊游爬山,常常野餐,但没人往山林草丛溪间抛掷废弃物,果皮罐头盒饮料瓶都被人们自觉地装入塑料袋,集中抛至垃圾站。信步首尔大街窄巷,常能看见白鸽安闲自在地在人行道上觅食,小孩们一旁嬉戏玩耍,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
二
在国内,三星电子、LG、现代汽车、浦项制铁、KS集团……这些韩国企业的名头,人们早已耳熟能详,商场里,韩国制造的电饭煲、手机、电视机、空调等产品随处可见,是什么原因让韩国企业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里,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纵横捭阖于世界市场?韩国人造就“汉江奇迹”的秘密在哪里?
短暂的韩国之行,只能让我们从手机的发展来细细端详,窥一斑而知全豹。
在韩国的大街小巷,手机专卖店大大小小,随处可见。韩国4000多万人口中,手机用户达3200万。在专卖店,记者看到手机款式极多,款款精美时尚。一眼望去,大都是本地品牌,偶尔才能看到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国外的牌子。而韩国人,多以使用本国品牌的手机为荣。
在三星公司产品展示室里,公司负责人一番介绍之后,接待小姐向大家展示了两台精巧、轻薄的手机,翻开盖一瞧,两个通话人的图像和背景赫然出现在彩屏上,画面亮丽清晰。这是公司新近推出的可视对讲手机。摄像头旋转180度,任意角度拍摄,画面质量稳定。
据悉,这款价格不菲的手机一经推出,旋即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年轻人更换手机的速度,着实让人惊叹。换手机的速度快,自然是因为新产品层出不穷。韩国IT企业研发的新产品花样翻新,市面上平均每个月能推出5至6种新产品。新款手机一上市,年轻人便争相购买,谁家手机先进,功能领先,谁就能成为赢家。
曾几何时,在欧美市场上,韩国手机曾因是大路货而备受消费者冷落。上世纪90年代初,三星公司的第三代掌门人在考察海外市场时,敏锐地觉察出,现代人的消费理念早已摒弃价廉至上,高端、时尚的产品才能最终具有市场竞争力。于是,为在强手如云的IT产业里拓出一条新路,三星公司不计血本加大高科技研发力度,2002-2004年的三年中,三星电子的研发投入从约15.3亿英镑增至24.66亿英镑,占据韩国总研发投入的46.7%,成为企业界研发投入中的翘楚。
加之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非常强,很多项目在研发初期便与市场挂钩,一有成果就能很快产业化、商品化。1994年,三星生产出了世界第一个256兆内存芯片,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DRAM生产商;而后来三星倡导的CDMA技术,如今更是成为了最时尚的流行文化。短短几年内,三星就以迅猛之势席卷全球数字产品市场。
韩国企业每年投入研发的财力和人力都是令人咋舌的。根据2005年10月英国贸工部发布的第15次“全球企业研发排行榜”,其中研发增长最快的是韩国,其研发投入的总额在36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八;投入比上年增加了40%,增长幅度全球最高。
从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处于经济起步阶段的韩国还是一个通过“拿来主义”建立的“加工厂”,也曾亦步亦趋地模仿、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但这种“出口立国”的战略并未给韩国带来质的飞跃,而后90年代初实施的“科技立国”战略,却让韩国发生了蝉蛹一般惊人的蜕变,2004年,韩国在研发方面的总投资额为138亿美元,占GDP的2.5%。目前,韩国研发投资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并且在研究员人数、研发投资及国际专利申请件数等方面的增长率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特别是国际专利申请方面,韩国从1998年的17件增加到2002年的2552件,表明韩国正在成为知识产权强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韩国“科技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还得益于相得益彰的教育人才储备。从1953年起,6年小学教育成为免费的义务教育。1992年起,在乡村开始实行3年制初中义务教育。据世界银行统计,1992年韩国教育经费占政府总开支的5.9%,1990年上升至19.6%,2004年教育预算已经占政府总体预算的20.8%。目前,韩国是世界上文盲最低的国家之一。截至2004年,韩国大学入学率已经达到81.3%。
这样,韩国的企业得以大规模扩充研发人才,大力发展核心技术,以此作为抢占市场制高点的一大法宝。在2006年3月23日LG集团召开的一次成果发布会上,LG集团决定,截至2007年末,将现有的1.95万名研究人员扩大到2.45万人,届时研究人员的比重将提高到19%,其中硕士、博士级研究人员提高到1.1万人。
走进世界著名钢铁企业“浦项制铁”厂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资源有限、创意无限”八个大字,这不仅是浦项制铁的厂标,更是韩国人冲击世界前沿的实践坐标。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保持本民族的创新能力与竞争力,韩国才有今天的成就。
三
乍到韩国,走在大街上,很多广告牌、商店的招牌大多用中国繁体字书写,旅游景点、名胜古迹都有中国汉字的图解,就连机场大厅电子显示器及标牌上都有与韩语、日语、英语同时出现的中文,让人心中少了一丝身在异乡的陌生感。
走进昌德宫、德寿宫这样的皇宫大院,很多匾额依然是汉字,同样的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不论是景福宫集玉斋正门悬挂的中文对联“太华夜碧人间清钟,西山朝来自有爽气”,还是宫内陈列的汉文撰写的宫文、账册,让人不禁深切地感到中韩两国文化上的同根同源。
然而,深入到韩国现实生活中,又同样深地感受到两国生存状态明显的差异性。韩国人思想观念非常西化,实行的是西方的民主政体,一俟夜幕降临,所有的大商场、百货店全都关门歇业,就连银行周六、周日也不营业,韩国人大多休闲娱乐去了,特别是年轻人,泡吧、蹦的、上夜总会……,韩国的夜生活已经成了一种大众消费。
但是,思想观念的西化,并不妨碍韩国人对传统生活习俗的坚守。临出国前,韩国的驻华大使金夏中先生在对中国青年代表团的演讲中曾经语重心长地提到:“韩国在过去的两千年间,从中国吸收了许多文化,并把它发扬光大,至今仍保持着灿烂的传统文化,而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的中国,丰富灿烂的文化传统,相当多的部分已经丢失了……”
走在首尔、釜山公路上,满大街行驶的都是“韩国造”的汽车长龙,韩国人秉承着“守土不二”的古训,韩国韩餐厅居多,鲜见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洋餐馆,韩国人还以消费本国的烟、酒、茶、农产品为荣,支持本土轻工业,令人难以忘怀。以至来到世界杯竞技场,我们就不难理解,2002年日韩世界杯期间何以有韩国啦啦队组成的红色海洋,何以有响彻全场的“大韩民国”助威声。
韩国人这种爱国精神最让人感动的是对待“亚洲金融危机”时的众志成城:为充实国库外汇储备,小孩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老年人拿出了一生珍藏的金银首饰,海外韩侨纷纷踊跃捐出美元……,这场献金运动让世界为之动容。
每到一处,国会纪念堂、民俗村、海洋馆……,常常能遇到前来参观的韩国普通民众或学生,从幼儿园小朋友到大学生,各个学龄的都有。我们常奇怪,这些学生难道都不上课吗?负责接待的韩国朋友总是很耐心地解释:“这就是他们的课呀!”原来,韩国各个学龄的孩子每周都有文化体验课,主要是户外活动,增长他们的见识,培养书本之外的爱国情操。
日常生活里,韩国人的礼貌行为规范也是无所不至:递交礼品,一般须右手持物,左臂弯曲以左手托在右臂肘下,决不能单手直交,更不能抛掷,否则会被视为大不敬;彼此见面,常常要微微鞠躬以示尊敬;用餐时规矩更大,长者尊者不举箸,其他人绝不能开吃,饮酒时,在席地而坐的餐桌前,只能替对方斟酒,不能自斟自饮,作为晚辈常常要扭头转身掩口避席而饮……
在韩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体现在他们对精神家园的守护上。无论是著名的景福宫、石窟庵、佛国寺,还是全州、光州、济州岛的一个庙宇或小小的衙门旧址,都得到悉心的保护。韩国的千年古城庆州,就是一个没有屋顶的博物馆。在古城,历史遗存500米之内,不能搞建设,500米之外的房子不能超过25米。在首尔,我们代表团入驻的宾馆附近,就有出名的曹溪寺和一个小小的旧邮局遗址,都被完好地修缮保护,并与周围的高楼大厦交相辉映,构成古现代建筑和谐共存的民族地域风景。
一路行来,我们就不难寻到“韩流”在国内滚滚袭来的文化之秘:韩国的电视剧、电影、音乐、服饰、饮食……如此轻易地虏获人心,大概缘于中国人和韩国人在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价值观方面是如此的相似吧。就如同韩国太极旗所表达的老子思想那样,阴阳图为圆,代表宇宙的平衡与和谐,追求圆满、美满是中韩两国人共有的精神内核。
韩国影视剧之所以打动人,就在于韩国的文化中有着传统儒家文化的因子,剧中所表现的厚德载物、尊师重道、尊长爱幼、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等民族美德,最能引发国人的共鸣,让人生发出似曾相识、久违的慨叹。确实,在中国几近丢失的传统儒教价值观,却在韩国完好地保存下来。不仅如此,韩国人还将之发扬光大,融入了经济、社会、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长期以来,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人在发展中常常陷于迷惘,渴望富裕、安逸的生活,是否要以牺牲本民族固有的传统价值观为代价?在这方面,相对于市场发育非常成熟的美国、日本来说,中国和韩国的同源性、相溶性和可比较性要大得多,已先期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韩国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参照样板。因为韩国文化不只是纯粹的儒家文化的延续,它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生性创造,是将儒家传统文化因子和韩国人的现代生活,以及他们从西方吸收来的现代思想糅合在一起,以至于,不仅这些传统因子被激活了,而且还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在现代化征程中,一个失掉传统精神特质的民族,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却源源不绝的精神原动力,而成为一盘散沙,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也许,民信,才能产生一个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吧!
四
在国内,正当“韩流”滚滚袭来之时,在韩国,一股浓浓的“汉风”也在全国上下激荡。
统计显示,中韩两国2006年的双边贸易额已突破1300亿美元,相当于15年前的26倍。韩国在华设立企业已超过3万家,实际投资累计达350亿美元。
韩国上下兴起了一股汉语热。在韩国,小学生看《西游记》,中学生看《红楼梦》,大学生看《金瓶梅》成为一道文化景观。据统计,目前在华韩国留学生人数约6.4万,在韩中国留学生逾2万人。2004年,在中国面向全世界的汉语水平考试中,韩国参加者达5万5千人,占全部参加者的63%。
从历史上追溯,中韩两国山水相邻,文化相通,传统友谊源远流长。中国唐朝时,新罗王子金乔觉在九华山苦修佛法,被后世视为地藏菩萨应世。新罗文学家崔致远11岁孤身到中国留学,17岁科举及第,曾在扬州为官,留下了著名的《桂苑笔耕》文集。今年10月,“崔致远纪念馆”将在扬州揭幕,这是中国政府批准的、在中国土地上建立的第一所外国人纪念馆。朝鲜王朝时期著名小说家许筠在送别中国明朝友人时曾写下“国有中外殊,人无夷夏别。落地皆兄弟,何必分楚越。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的名句。
今年,中韩交流年又为中韩人民深入交往搭建了一座金桥。在韩期间,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韩中未来林的志愿者们。这群20岁出头负责接待的志愿者,是韩中未来林面向社会临时招募的热心社会活动的年轻人,每日里,大家同吃同住同行,深深被他们焕发的热情和朝气所感染。无论是中韩两国总理接见青年代表的仪式,还是韩国议会或政府相关部门的接待晚宴,均是这群年轻人挑大梁,其间的从容镇定、不卑不亢,让人难以想象是这群没有任何经验的年轻人主持的。志愿者们脸上洋溢的自信、友善、谦和、轻松,有着国内背负着学业和事业重压的年轻人不常见的气度。
在最后一天的欢送晚宴上,江西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王少玄的一席话,道出了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心声:“我们来自不同的民族,但我们具有共同的信念,维护和平,共谋发展,将友谊之花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