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卫生监督部门连续监测,我市自来水出厂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实现正常供水。衷心感谢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6月4日,江苏省无锡市政府的一则简短公告,使连日来笼罩在无锡市民心头的阴霾,与自来水中的臭味一同消散。
过去的一周,对于无锡来说,非同寻常。数百万干部群众与源自太湖的臭水,展开了一场特殊的较量。
忙而不乱 紧张有序
5月28日下午起,贡湖水源地水中溶解氧急剧下降,5月29日早晨,自来水中夹带有较重的异味。
几乎就在市民觉察到自来水异味的同时,市政府启动紧急预案,一系列举措渐次展开:
――加大“引江济太”调水力度,加快实施梅梁湖调水,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太湖水体流动,改善水质;
――市自来水总公司全力以赴,不计成本采取技术措施强化处理,提高自来水出厂水质;
――水质监测相关部门严格按照规定,加大监测力度,24小时值班,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
――有关部门加大对蓝藻的打捞力度;
――商贸部门组织好净水采购,力保市场供应和稳定;
――视天气情况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努力改善水质。
……
一周来,无锡市民表现的镇定与从容令人感佩。社会秩序井然,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总体未受大的影响。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真实信息的及时公开。
“要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及时把最权威的监测信息告之于民。”这是事件发生后市长毛小平提出的明确要求。当地媒体在第一时间公布水质状况以及事件最新进展。市领导出现在泵站、水厂、大卖场,出现在学校、医院、养老院,和百余万市民共渡难关。
痛定思痛 铁腕治污
饮用水危机暴发后,无锡市连续召开了多个会议,其密集程度前所未有,措辞之严厉也是前所未有。主题也只有一个:污染治理。
6月2日晚上,无锡市委召开常委会,确定了治理太湖、保护水源的“6699行动”,包括六大应急对策、六大工作机制、九大清源工程、九大治污措施。这一行动计划不久将正式启动。
“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结果是自取灭亡!”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在会上说。
6月4日,无锡市召开加强沿太湖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和贡湖水源地保护专项督查会议,对相关地区部门水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情况开展专项督查。
此外,无锡还将在全市设立违法排污环境污染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以更严厉的手段更强制的办法切实关停超标排污企业。
据悉,无锡市还将全面组织开展“八大环保行动”,把环境保护纳入到全市经济社会生活的全过程、全方位。这八大行动包括“锡城减废行动”、“铁腕治污行动”、“企业自愿协议管理行动”、“城市生态重建恢复行动”等。
“八大环保行动”具有创新意义的举措在于,探索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和“污染者付费”的排污权市场交易机制,使开发、利用、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生产者、消费者承担相应的经济代价。
饮用水危机后的无锡,已经痛下决心,义无反顾地大胆创新发展模式,大力转变增长方式。坚持以“五类指标”为主要导向和约束,继续加快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加快发展循环型经济、加快推进“四高联动”,确保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20%,确保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费用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3%以上,确保到2010年底前建成国家节水型城市和国家生态城市。
一场危机 一次契机
自古以来,人类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从未停止。不过,这一次太湖蓝藻的大暴发,与其把它看作是一个生态危机,不如视作大自然对人类的一次报复。
固然,诸多因素导致了太湖蓝藻如此大规模的暴发,比如高温、少雨、水位低等,但是,水体的富营养化,为蓝藻的疯长提供了环境。那么,水中的氮、磷又是怎么来的?环湖的这些城市,应该是最清楚的。
太湖流域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涵盖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等大中城市,全国GDP的1/8至1/7是太湖流域创造的。
然而,有必要看一看,我们走过的是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我们曾经魂牵梦萦的水乡江南现在是什么景象?我们的母亲湖现在是什么颜色?
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太湖流域的饮用水源地水质以Ⅱ类、Ⅲ类为主,有32%的水体水质不能达到饮用水要求。其中,局部地方的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劣于Ⅳ类水体。
据有关部门对全国近14万公里的河流和322座水库进行的水质评价,近40%的河水受到了严重污染。全国七大水系412个监测断面中,劣Ⅴ类的水占28%,即近1/3的水用于农业灌溉都不合格。
太湖流域处于长三角的心脏部位,苏、浙、沪三省市绕湖共处。这种地缘上的省级行政区隔,决定了太湖治污必须在三省市协调之下才有可能。同时,沿湖城市群落众多,比如,江苏境内就有苏州和无锡两大城市临湖而立,在各自的临湖区域,或许能够做到湖水自清,但在双方交界的水域,却很难厘清治理责任。
其实,若干年前,环境保护就已经成为苏、浙、沪三省市区域合作的重要议题,只是这些年来似乎没有产生令人惊喜的合作成果。那么,此次无锡饮用水危机,能否成为推动区域共同治污的契机?果能若此,则这次事件就不完全是一件坏事了。
让我们共同期待。(记者 汪晓东) (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