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华社区200多位“马大姐”帮助妇女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立自强
妇女就业率5年升30
%以前像“受气包”一样哭哭啼啼到妇工委求“娘家人”做主,现在笑逐颜开走出家门,风风火火投身创业,找到自己人生定位。
记者昨日从宝安区妇联了解到,宝安区委、区政府结合全民素质工程,决定在全区范围内推广海华社区“妇女帮扶协会”的做法和模式。
20余妇女自助建协会
海华社区是宝安新中心区形成较早的商业住宅区,常住居民1.2万余人。这里业主多为商界老板,社区以前有全职太太、家庭主妇多,高文化、高学历家庭少等特点。2000年,海华社区有了居委会,内设妇工委。“那时候社区里的离婚率高,家庭暴力事件也常有发生,最多的一年,有40多位妇女朋友到妇工委来求助”,居委会妇工委主任卢小娴回忆说。在这种情况下,妇工人员几乎天天要上门家访、做思想工作、调解,但往往顾了这家顾不了那家,无助于改变整个社区的家庭关系风貌。“能不能成立一个民间社团组织,由妇女姐妹们联合起来共同做好妇女工作,改善她们的社会、家庭地位?这样也是为政府的维稳工作尽一份力呢!”卢小娴把这个想法向社区里几位热心大姐一说,没想到立刻得到她们的支持。大家七嘴八舌发表建议,都表示愿意加入这个组织尽义务帮助社区妇女解决好妇女们自己的问题。
2002年9月,海华社区妇女帮扶协会正式成立,社区20余位热心大姐成为协会最早的会员,她们中约半数人为小工商业主,有的也经历过一些家庭情感变故,因此对妇女帮扶问题显得既有经验又有耐心。当时协会开会、办公没有场地,很多大姐就对担任协会会长的卢小娴说:“到我们家来开会吧,把我家客厅当咱们的会议室!”
家访调解不再孤军作战
可以说,海华社区妇女帮扶协会的成员,可都是社区妇女中的精英。63岁的温姨退休前是区劳动部门干部,组织、发动能力强,创业、就业技能培训是她的老本行,帮人和解家庭、邻里矛盾是她的新“业务”。蔡姐以前是内地的一名护士长,她带来的孕产保健讲座、家庭老人护理、小儿易发病防治等免费讲座,使社区妇女眼界大开、知识大增,一些只读过小学、初中的家庭主妇在接受她手把手的培训后回到家里,俨然成了全家人的健康使者,让公婆、先生刮目相看。人称“张大妈”的张秀容和老伴经营着一个桶装水店,每当社区妇协、老年协会、残疾人组织等开办活动,她都会出人出力免费供应饮用水。张大妈还把深圳妇女的爱心传播到边区、老区,两年前,她默默开始资助湖南祁阳农村一位小学孤儿,为这位失去父母的女童定期汇去学费、生活费。
温姨、蔡姐、张大妈……正是无数个像“闲人马大姐”一样的热心女人,结成了“自己救自己”的妇女帮扶组织。2006年11月,该协会获宝安区民政局审批通过,正式成为我市首家注册的社区妇女帮扶社团组织。协会会长卢小娴深有感触地说,以前登门家访、调解很尴尬,受到一部分家庭成员抗拒,有了这个组织后,一家有困难数家人出面帮助解决,训练有素的女人们谈笑风生间很轻松就帮助平息了家庭“战乱”。现在,这个社区已经有一年多没发生过家庭暴力事件了,5年来无一例妇女自杀、抑郁事件发生。
昔日家庭主妇今成能人
妇女帮扶协会在社区定期举办各种学习班、交流会,服饰搭配、形象塑造、插花工艺等课程充实了妇女们的头脑,家庭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大家在一起时互相分析、开导,很快就想开了。原来被先生视作“累赘”的全职太太们,现在不少也走出家门去体验就业、创业的辛苦和甜蜜了。由于有了自己的生活坐标,目光和注意力不再单单盯在先生、孩子身上,她们活得更有尊严和快意,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提高,家暴和情感危机减少。近5年来,该社区离婚率有所下降,妇女就业率上升了30%,子女升学率提高了近70%。
由于深圳居民的流动性,海华社区妇女帮扶协会的成员也具有流动特点,老的会员可能随家搬迁了,又有新的会员加入进来。而很多搬走的会员,仍会常常跑回来做义工、做帮扶。目前,协会仍拥有200多名会员,其中骨干、活跃分子30余人,她们活跃在全社区31个花园小区里的数百栋楼里,为社区和谐、平安、维稳做着自己的贡献。(记者刘永新实习生彭艳琴 )
|